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8-1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相关概念 | 第9-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日本动漫发展中诞生的动画电影代表 | 第15-20页 |
一、日本动漫的发展 | 第15-16页 |
二、宫崎骏和吉卜力工作室的时代 | 第16-17页 |
三、宫崎骏动画电影的特征 | 第17-20页 |
1. 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可爱”少女主角 | 第17-18页 |
2. 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日本自然观 | 第18页 |
3. 经典叙事结构与创新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宫崎骏动画电影爱好者的解读 | 第20-42页 |
一、《千与千寻》的故事梗概与传播规模 | 第20-21页 |
二、日本受众对于宫崎骏动画电影的解读 | 第21-27页 |
1. 日本受众解读模式的分类 | 第21-22页 |
2. 美学的批评式解读的再分类 | 第22-23页 |
3. 《千与千寻》与童年“乡愁” | 第23-25页 |
4. 《千与千寻》与日本的神怪之说 | 第25-27页 |
三、中国宫崎骏动画电影爱好者的解读 | 第27-42页 |
1. “千与千寻吧”中文本的内容再生产 | 第29-34页 |
2. 豆瓣的“宫崎骏小组”中有关千与千寻的主题分析 | 第34-36页 |
3. 宫崎骏电影的爱好者对于日本文化内容元素的认知与理解 | 第36-42页 |
第四章 宫崎骏动画电影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 第42-48页 |
一、《千与千寻》解读的比较 | 第42-44页 |
1. 受众观看情境的比较 | 第42-43页 |
2. 受众解读方式及内容的比较 | 第43-44页 |
二、文化展示推动宫崎骏电影的传播 | 第44-48页 |
1. “童年”文化展示引发的共通感 | 第44-46页 |
2. 日本民族文化展示的推动作用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1:日本受众解读的内容元素 | 第54-56页 |
附录2:视觉形象类型 | 第56-57页 |
附录3:“千与千寻吧”中再创作的内容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