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32页 |
·DNA分子标记技术 | 第12-16页 |
·分子标记的特点 | 第12-13页 |
·分子标记的类型 | 第13-16页 |
·数量性状(QTL)研究与作图 | 第16-20页 |
·QTL定位的目的和作用 | 第16页 |
·QTL定位的原理 | 第16页 |
·构建作图群体 | 第16-18页 |
·QTL作图的统计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QTL的精细定位 | 第20-22页 |
·QTL的作图精度 | 第20页 |
·影响QTL作图精度的主要原因 | 第20-21页 |
·QTL精细定位的方法 | 第21页 |
·精细定位与基因克隆 | 第21-22页 |
·高代回交QTL分析 | 第22-24页 |
·高代回交作用与含义 | 第22-23页 |
·高代回交的步骤 | 第23页 |
·高代回交的遗传效应与特点 | 第23-24页 |
·高代回交分析法的应用 | 第24页 |
·影响小麦生育期的三类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小麦春化基因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小麦光周期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小麦早熟性基因 | 第27页 |
·小麦主要产量相关性状的QTL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小麦千粒重QTL研究 | 第27-28页 |
·小麦粒长、粒宽QTL研究 | 第28页 |
·小麦穗粒数QTL研究 | 第28-29页 |
·穗数QTL研究 | 第29页 |
·株高QTL研究 | 第29-30页 |
·小麦抽穗期QTL研究 | 第30页 |
·人工合成小麦的利用价值 | 第30-31页 |
·立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40页 |
·供试材料 | 第32-33页 |
·田间试验与性状鉴定 | 第33页 |
·田间试验 | 第33页 |
·性状鉴定 | 第33页 |
·DNA提取 | 第33-35页 |
·SSR标记 | 第35-39页 |
·银染技术 | 第35-38页 |
·SSR荧光标记法 | 第38-39页 |
·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61页 |
·两个导入系群体的千粒重表型变异分析 | 第40-42页 |
·高千粒重导入系群体的千粒重在三个环境中的表型变异分析 | 第40-41页 |
·低千粒重导入系群体的千粒重在三个环境中的变异分析 | 第41-42页 |
·两个导入系群体其它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 | 第42-50页 |
·两个导入系群体粒长变异 | 第42-43页 |
·两个导入系群体粒宽的表型变异 | 第43-45页 |
·两个导入系群体与亲本穗数变异 | 第45-46页 |
·两个导入系群体与亲本株高变异 | 第46-47页 |
·两个导入系群体与亲本抽穗期变异 | 第47-50页 |
·高千粒重导入系群体的千粒重与其它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50页 |
·低千粒重导入系群体的千粒重与其它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50-51页 |
·近等基因系 | 第51-52页 |
·SSR的多态性及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52-55页 |
·SSR的多态性 | 第52-53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53-55页 |
·QTL的检测 | 第55-61页 |
·高千粒重导入系群体QTL检测 | 第55-58页 |
·低千粒重导入系群体QTL检测 | 第58-61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61-69页 |
·有利基因频率及分布 | 第61-62页 |
·近等基因系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62-63页 |
·供体基因组片段与理论值的比较 | 第63-64页 |
·增加千粒重的理想QTL | 第64-65页 |
·降低千粒重的QTL | 第65-66页 |
·粒长、粒宽的QTL | 第66页 |
·单株穗数的QTL | 第66-67页 |
·株高的QTL | 第67-68页 |
·QTL热点区 | 第68页 |
·两个群体表型及QTL的比较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附录 | 第83-91页 |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