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以乐舞、百戏、书法、绘画、雕塑为中心进行考察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3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学术评述 | 第13-29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第四节 资料来源 | 第31-33页 |
第二章 高度繁荣的唐代艺术 | 第33-84页 |
第一节 唐代艺术繁荣的表现 | 第33-63页 |
一、乐舞 | 第33-44页 |
二、百戏 | 第44-47页 |
三、书法 | 第47-51页 |
四、绘画 | 第51-59页 |
五、雕塑 | 第59-63页 |
第二节 唐代艺术繁荣的原因 | 第63-84页 |
一、经济原因 | 第64-71页 |
二、政治原因 | 第71-74页 |
三、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 第74-82页 |
四、对外艺术交流 | 第82-84页 |
第三章 唐代的中外艺术交流 | 第84-181页 |
第一节 与西域的艺术交流 | 第84-105页 |
一、乐舞 | 第85-96页 |
二、百戏 | 第96-99页 |
三、绘画 | 第99-103页 |
四、雕塑 | 第103-105页 |
第二节 与罗马的艺术交流 | 第105-110页 |
一、乐舞 | 第106-107页 |
二、百戏 | 第107-108页 |
三、绘画 | 第108页 |
四、雕塑 | 第108-110页 |
第三节 与希腊的艺术交流 | 第110-115页 |
一、百戏 | 第111页 |
二、绘画 | 第111-114页 |
三、雕塑 | 第114-115页 |
第四节 与印度的艺术交流 | 第115-123页 |
一、乐舞 | 第115-119页 |
二、百戏 | 第119-120页 |
三、绘画 | 第120-122页 |
四、雕塑 | 第122-123页 |
第五节 与波斯的艺术交流 | 第123-132页 |
一、乐舞 | 第124-125页 |
二、百戏 | 第125-127页 |
三、绘画 | 第127-129页 |
四、雕塑 | 第129-132页 |
第六节 与大食的艺术交流 | 第132-135页 |
一、乐舞 | 第132-133页 |
二、书法 | 第133页 |
三、绘画 | 第133-134页 |
四、雕塑 | 第134-135页 |
第七节 与朝鲜半岛的艺术交流 | 第135-150页 |
一、乐舞 | 第135-142页 |
二、百戏 | 第142-143页 |
三、书法 | 第143-146页 |
四、绘画 | 第146-148页 |
五、雕塑 | 第148-150页 |
第八节 与日本的艺术交流 | 第150-181页 |
一、乐舞 | 第150-163页 |
二、百戏 | 第163-165页 |
三、书法 | 第165-172页 |
四、绘画 | 第172-177页 |
五、雕塑 | 第177-181页 |
第四章 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的当代思考 | 第181-224页 |
第一节 对外艺术交流的原因 | 第181-188页 |
一、国力的强盛 | 第181-184页 |
二、对外交通的发达 | 第184-186页 |
三、最高统治者的重视 | 第186-188页 |
第二节 中外艺术交流的特点 | 第188-195页 |
一、交流的广泛性 | 第188-189页 |
二、浓郁的政治色彩 | 第189-190页 |
三、明显的不平衡性 | 第190-195页 |
第三节 中外艺术交流的途径 | 第195-199页 |
一、官方互派使者和留学生 | 第195-197页 |
二、商业贸易与艺术交流 | 第197页 |
三、人口流动与艺术交流 | 第197-198页 |
四、宗教传播与艺术交流 | 第198页 |
五、战争与艺术交流 | 第198-199页 |
第四节 中外艺术交流的阶段性分析 | 第199-204页 |
一、前奏期 | 第199-200页 |
二、高峰期 | 第200-202页 |
三、衰落期 | 第202-204页 |
第五节 中外艺术交流的地域性分析 | 第204-213页 |
一、异域艺术输入中国的地域性 | 第205-210页 |
二、中国艺术输出异域的地域性 | 第210-213页 |
第六节 中外艺术交流的意义 | 第213-217页 |
一、有利于艺术的共同发展 | 第214-215页 |
二、丰富了人们的艺术生活和精神生活 | 第215-216页 |
三、促进了双方友好关系的发展 | 第216-217页 |
第七节 唐代艺术的世界地位 | 第217-222页 |
第八节 中外艺术交流的当代启示 | 第222-224页 |
一、中外艺术交流的经验 | 第222-223页 |
二、中外艺术交流的借鉴意义 | 第223-224页 |
结语 | 第224-2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26-239页 |
致谢 | 第239-2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