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国外生态安全法律制度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国内生态安全法律制度的研究动态 | 第15-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9页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生态安全的概念与内涵 | 第21-28页 |
·生态安全的由来 | 第21-22页 |
·不同视角下的生态安全 | 第22-23页 |
·自然科学研究者眼中的生态安全 | 第22页 |
·社会科学视角下的生态安全 | 第22页 |
·环境法视角中的生态安全 | 第22-23页 |
·生态安全的法律定义与特征 | 第23-25页 |
·生态安全的法律定义 | 第23-24页 |
·生态安全的特征 | 第24-25页 |
·生态安全与其它安全的关系 | 第25-26页 |
·生态安全与安全科学理论 | 第26-27页 |
·生态安全与风险理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及立法现状 | 第28-35页 |
·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 | 第28-30页 |
·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生态安全 | 第28页 |
·生物入侵直接威胁生态安全 | 第28-29页 |
·资源危机引发生态安全问题 | 第29页 |
·环境污染危机严重威胁生态安全 | 第29-30页 |
·物种消失,生物多样性锐减降低生态安全度 | 第30页 |
·生物技术导致的生态安全问题 | 第30页 |
·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0-32页 |
·我国生态安全的立法现状 | 第32页 |
·我国生态安全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我国生态安全立法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我国生态安全法律制度概述 | 第35-41页 |
·生态安全法律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 第35页 |
·我国生态安全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 | 第35-36页 |
·我国生态安全法律制度的目的 | 第36-37页 |
·我国生态安全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 | 第37-38页 |
·以实现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利益的统一作为基本指导思想 | 第37页 |
·贯彻预防和合作的指导思想 | 第37-38页 |
·我国生态安全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38-41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38页 |
·公平性原则 | 第38-39页 |
·持续性原则 | 第39页 |
·协调性原则 | 第39页 |
·资源价值原则 | 第39页 |
·公众参与原则 | 第39-40页 |
·谨慎原则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我国生态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41-49页 |
·我国生态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框架 | 第41页 |
·生态安全评价制度 | 第41-43页 |
·生态安全评价制度的概念与作用 | 第41-42页 |
·生态安全评价制度的评估目标与评估对象 | 第42页 |
·生态安全评价制度的评估原则与方法 | 第42-43页 |
·生态安全补偿制度 | 第43-45页 |
·生态安全补偿法律制度概念与作用 | 第43页 |
·生态安全补偿制度的补偿对象 | 第43-44页 |
·生态安全补偿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与生态安全补偿方式 | 第44-45页 |
·生态安全特定保护区制度 | 第45-46页 |
·生态安全特定保护区制度的概念与作用 | 第45页 |
·我国的生态安全特定保护区制度的原则与立法建议 | 第45-46页 |
·生态安全事故事件应急制度 | 第46-49页 |
·生态安全事故事件应急制度概念与作用 | 第46-47页 |
·国内外生态安全事故事件应急制度 | 第47页 |
·构建生态安全事故事件应急制度的原则和立法建议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