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论 | 第8-16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8-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伊拉斯莫计划的形成背景 | 第16-19页 |
(一) 伊拉斯莫计划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16-17页 |
(二) 伊拉斯莫计划形成的经济背景 | 第17-18页 |
(三) 伊拉斯莫计划形成的政治文化背景 | 第18-19页 |
二、伊拉斯莫计划的制定依据 | 第19-30页 |
(一) 伊拉斯莫计划的法律依据 | 第19-23页 |
1.《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教育政策的相关条款 | 第19-20页 |
2.《欧洲联盟条约》教育政策的相关条款 | 第20-21页 |
3.《欧盟宪法》教育权限的相关条款 | 第21-22页 |
4.《关于适用辅助原则和均衡原则的议定书》教育政策的原则 | 第22-23页 |
(二) 伊拉斯莫计划的政策依据 | 第23-30页 |
1.欧洲经济共同体时期的高等教育合作政策 | 第23-25页 |
2.欧盟建立以后的高等教育合作政策 | 第25-26页 |
3.波洛尼亚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合作政策 | 第26-27页 |
4.里斯本战略与欧盟高等教育合作政策 | 第27-30页 |
三、伊拉斯莫计划的主体内容 | 第30-35页 |
(一) 人员交流 | 第30-31页 |
(二) 联合课程开发 | 第31-32页 |
(三) 主题网络 | 第32页 |
(四) 欧洲学分转换及积累系统 | 第32-33页 |
(五) 语言强化训练课程 | 第33-35页 |
四、伊拉斯莫计划实施效果及评价 | 第35-54页 |
(一) 伊拉斯莫计划的实施效果 | 第35-48页 |
1.学生流动的实施效果 | 第35-42页 |
2.教师流动的实施效果 | 第42-46页 |
3.课程开发的实施效果 | 第46-47页 |
4.主题网络的实施效果 | 第47-48页 |
(二) 伊拉斯莫计划评价 | 第48-54页 |
1.伊拉斯莫计划特点 | 第48-50页 |
2.伊拉斯莫计划地位及作用 | 第50-51页 |
3.伊拉斯莫计划影响 | 第51-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