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9页 |
·光网络的发展趋势 | 第12-18页 |
·光网络的智能化 | 第12-14页 |
·光网络的分组化 | 第14-16页 |
·光网络的大颗粒化 | 第16-18页 |
·ASON网络研究及发展现状简述 | 第18-23页 |
·ASON发展的新动向 | 第18-20页 |
·ASON光网络标准化工作 | 第20页 |
·ASON网络的挑战 | 第20-23页 |
·分组传送网的发展及标准化现状 | 第23-24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结构安排及主要工作 | 第24-26页 |
·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24-25页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5-26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9页 |
第2章 ASON网络的动态阻塞性能 | 第29-48页 |
·ASON网络的动态连接控制 | 第29-33页 |
·ASON网络的动态连接性能指标要求 | 第29-30页 |
·影响阻塞率的因素 | 第30-33页 |
·ASON网络动态连接管理阻塞率的理论分析 | 第33-39页 |
·问题说明与数学描述 | 第33-35页 |
·网络负载引起的阻塞率的数学描述 | 第35-36页 |
·动态连接建立请求(并发)冲突下的阻塞率的数学模型 | 第36-39页 |
·ASON网络动态连接性能的实验研究 | 第39-44页 |
·实验网络结构和基本配置 | 第39-41页 |
·ASON网络动态特性测试和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本章总结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第3章 ASON网络的动态恢复性能 | 第48-63页 |
·概述 | 第48页 |
·基于联合可变权重的可恢复路径选择算法 | 第48-5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48-49页 |
·JVWR可恢复路径选择算法 | 第49-53页 |
·加载大业务量的ASON网动态恢复性能实验研究 | 第53-57页 |
·ASON的快速恢复机制研究 | 第57-59页 |
·GR和SBR的恢复时间比较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第4章 ASON网络的带宽利用率 | 第63-73页 |
·概述 | 第63页 |
·网络流量与资源的关系 | 第63-64页 |
·影响恢复带宽的因素 | 第64-65页 |
·MESH网络的带宽利用率 | 第65-67页 |
·仿真分析 | 第67-69页 |
·SBR下的ND、LD和FD的比较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第5章 ASON网络经济性分析 | 第73-85页 |
·IP组网与ASON组网的可行性分析 | 第73-76页 |
·经济性分析 | 第74-76页 |
·环网和ASON组网的经济性比较分析 | 第76-84页 |
·网络现状 | 第77-79页 |
·ASON网络规划设计 | 第79-81页 |
·经济性比较分析 | 第8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5页 |
第6章 3G网络的传输承载-分组传送网 | 第85-103页 |
·G网络概述 | 第85-90页 |
·G网络的传输需求 | 第85-86页 |
·G网络的传输接口类型和需求 | 第86-90页 |
·面向3G的城域传送网现状 | 第90-95页 |
·Iub口传输容量需求分析 | 第91页 |
·密集城区的室外覆盖 | 第91-94页 |
·室内覆盖 | 第94-95页 |
·G无线网络的传输承载技术 | 第95-98页 |
·传输汇聚与统计复用的必要性 | 第95-97页 |
·分组化的城域传送网 | 第97-98页 |
·面向3G的承载网经济性分析及组网技术演进 | 第98-101页 |
·面向3G的承载网经济性分析 | 第98-99页 |
·组网结构与技术的演进 | 第99-101页 |
·本章总结 | 第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附录1 | 第103-108页 |
附录2 | 第108-111页 |
附录3 | 第111-116页 |
附录4 | 第116-119页 |
缩略语 | 第119-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