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结构理论论文

通透肋式拱梁隧道围岩—支护相互作用研究--以安徽省龙瀑隧道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0页
第1章 前言第10-21页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第12-15页
     ·隧道支护理论的发展第15-16页
     ·岩体结构研究现状第16-18页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21页
     ·研究内容第18-19页
     ·研究思路第19页
     ·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2章 龙瀑隧道工程地质概况第21-30页
   ·隧址地质背景第21-22页
   ·气象水文第22页
     ·气象第22页
     ·水文第22页
   ·地形地貌第22-23页
   ·地层岩性第23-24页
   ·地质构造第24页
   ·风化卸荷第24-25页
   ·水文地质条件第25页
   ·地震第25-30页
第3章 隧道岩体结构特征与变形机制研究第30-43页
   ·概述第30-32页
     ·龙瀑隧道开挖体型第30-31页
     ·隧道开挖施工进度第31-32页
   ·岩体结构特征研究第32-35页
   ·隧道围岩分级第35-37页
     ·初步分级第35-36页
     ·详细定级第36-37页
     ·综合评判第37页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迹象及特征分析第37-38页
   ·隧道围岩变形因素分析第38页
   ·隧道围岩变形失稳模式研究第38-40页
   ·坡体稳定性分析第40-42页
     ·参数反演第40-41页
     ·块体稳定性计算第41-42页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与建议第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隧道变形监测及成果分析第43-70页
   ·监控意义及预期目标第43-45页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预期目标第43页
     ·信息化反馈分析第43-45页
   ·量测的布置第45-50页
     ·项目选择第45-46页
     ·量测断面的布置第46-50页
     ·数据采集第50页
   ·监控量测分析方法第50-51页
   ·监测成果分析第51-68页
     ·坡体深部位移第51-59页
     ·地表沉降第59-62页
     ·开挖进尺与坡体位移关系研究第62-68页
   ·本章小节第68-70页
第5章 隧道围岩—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及数值方法第70-78页
   ·隧道围岩—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原理第70-72页
   ·通透肋式拱梁隧道衬砌荷载的计算方法第72-74页
   ·隧道施工过程的有限元模拟概述第74-78页
     ·隧道开挖卸荷的基本思想第74-75页
     ·隧道施工过程的模拟第75-78页
第6章 隧道围岩—支护体系相互作用数值模拟分析第78-100页
   ·隧道模型建立及参数的确定第78-83页
     ·基本假定第78页
     ·地质概化模型第78-79页
     ·参数选取第79-82页
     ·追踪点的布设第82-83页
   ·均质岩土体条件下的围岩变形性状及力学特征分析第83-87页
     ·隧道开挖后围岩变形分布特征分析第84-85页
     ·隧道开挖后围岩受力分布特征分析第85-86页
     ·小节第86-87页
   ·地应力释放率对围岩-支护体系的影响第87-94页
     ·地应力释放率对位移分布的影响第87-93页
     ·地应力释放率对应力分布的影响第93-94页
   ·隧道围岩—支护相互作用变形性状及力学特征分析第94-99页
     ·隧道开挖后无支护状态下围岩变形性状及力学特征分析第94-96页
     ·隧道开挖支护状态下围岩变形性状及力学特征分析第96-98页
     ·隧道开挖支护状态下支护结构力学特征分析第98-99页
   ·本章小节第99-100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结论第100-101页
   ·后续工作展望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都汶公路龙溪隧道支护结构力学行为研究
下一篇:广巴高速公路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