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0-18页 |
| 一、概述 | 第10页 |
| 二、祖国医学对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的认识 | 第10-14页 |
| (一)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0-11页 |
| (二) 对中医药治疗的认识 | 第11-14页 |
| (三) 对中医艾灸法的认识 | 第14页 |
| 三、现代医学对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的认识 | 第14-18页 |
| (一)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4-15页 |
| (二) 对西医治疗的认识 | 第15-18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8-28页 |
| 一、一般资料 | 第18页 |
| 二、诊断标准 | 第18-20页 |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9页 |
| (二)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 第19页 |
| (三) HPS评分 | 第19-20页 |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第20-21页 |
| (一) 病例纳入标准 | 第20页 |
| (二)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0-21页 |
| 四、治疗方法 | 第21页 |
| (一) 治疗组:补肾调周配合艾灸法 | 第21页 |
| (二) 对照组:补肾调周法 | 第21页 |
| 五、观察指标 | 第21-22页 |
| 六、疗效判定标准 | 第22页 |
| (一) 临床总疗效判定标准 | 第22页 |
| (二)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第22页 |
| 七、统计方法 | 第22-23页 |
| 八、统计结果 | 第23-28页 |
| 1. 治疗前后两组总疗效比较 | 第23页 |
| 2. 两组患者妊娠情况 | 第23页 |
| 3. 治疗前后两组症状总积分 | 第23-24页 |
| 4. 治疗前后基础体温(BBT)类型的比较 | 第24-25页 |
| 5. 两组治疗前后 HPS评分比较 | 第25-26页 |
| 6. 治疗前后血性激素(E2、P、PRL)改善情况 | 第26-28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8-34页 |
| 一、对本临床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28页 |
| 二、对补肾调周的分析 | 第28-29页 |
| (一) “补肾调周”治疗不孕症的理论基础 | 第28-29页 |
| (二) 机理探讨 | 第29页 |
| 三、对中医艾灸法的分析 | 第29-32页 |
| (一) 关于肾阳 | 第30页 |
| (二) 关于经间排卵期 | 第30页 |
| (三) 关于艾灸机理探讨 | 第30-32页 |
| 四、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32-34页 |
| (一) 不足之处 | 第32页 |
| (二) 展望 | 第32-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 附录 | 第36-4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