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9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 第8页 |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8-9页 |
第二章 对“素描”和“设计素描”概念的认识 | 第9-12页 |
·对“素描”概念的认识 | 第9-11页 |
·对“设计素描”概念的认识 | 第11-12页 |
第三章 素描教学历史与发展 | 第12-24页 |
·西方素描的产生 | 第12-13页 |
·西方学院派素描教学的发展 | 第13-15页 |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学院的素描教学 | 第13-14页 |
·巴黎皇家绘画雕塑学院的素描教学 | 第14-15页 |
·1750 年以后欧洲美术学院的素描教学 | 第15页 |
·西方学院派素描教学体系的引入与发展 | 第15-17页 |
·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 第17-19页 |
·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的特点 | 第17-18页 |
·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 第18-19页 |
·中国早期艺术设计教育素描教学的发展 | 第19-24页 |
·晚清工艺教育的素描教学 | 第19-20页 |
·民国图案教育的素描教学 | 第20-22页 |
·新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素描教学 | 第22-24页 |
第四章 中国设计素描的形成与发展 | 第24-40页 |
·西方现代素描及素描教学发展 | 第24-28页 |
·西方现代素描的形成与发展 | 第24-25页 |
·西方现代素描教学 | 第25-26页 |
·包豪斯的基础课程中的造型教学 | 第26-28页 |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中的素描教学改革 | 第28-29页 |
·“设计素描”概念的产生与确定 | 第29-33页 |
·“艺术设计教育”概念的确定 | 第29-31页 |
·改革开放与素描教学改革 | 第31-32页 |
·“设计素描”的初步实践与概念的认同 | 第32-33页 |
·初始阶段的设计素描教学 | 第33-35页 |
·冯健亲的素描教学与《素描》教材 | 第33-34页 |
·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的《设计素描》教材及影响 | 第34页 |
·王中义、许江的《从素描走向设计》教材 | 第34-35页 |
·主要设计院系设计素描教学实践 | 第35-40页 |
·中国美术学院的“设计素描”教学 | 第35-37页 |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的“造型基础”教学 | 第37页 |
·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系的设计素描教学改革 | 第37-40页 |
第五章 中国设计素描教学现状 | 第40-52页 |
·当前设计素描的主要表现样式和相应的教学方法 | 第40-42页 |
·当前设计素描的教学案例 | 第42-47页 |
·借鉴国外教学课题的方法,如王雪青的《素描》教材 | 第42-43页 |
·建筑教育中素描教学的启示,如顾大庆的“设计与视知觉”实验 | 第43页 |
·周至禹从“形态”入手的设计素描教学 | 第43页 |
·胡燕欣的“理性素描”教学 | 第43-44页 |
·周刚从“空间”入手的设计素描教学 | 第44-45页 |
·单德林的综合性设计素描教学 | 第45-46页 |
·邬烈炎的过程性设计素描教学 | 第46-47页 |
·设计素描教学的新课题 | 第47-49页 |
·在设计素描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 第47-48页 |
·设计素描从技能教学延伸至艺术观念的教学 | 第48-49页 |
·当前设计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49-52页 |
·改革不彻底,发展不平衡 | 第49页 |
·课程设置上的问题 | 第49页 |
·忽略课程的过程性 | 第49-50页 |
·素描教学中的片面化问题 | 第50页 |
·对外来素描教学方法的误解和片面地实践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