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大豆条带间作群体PAR和水分的传输与利用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6页
   ·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6页
   ·相关工作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24页
     ·间作条件下辐射传输模型第16-18页
     ·辐射在间作作物间的分配模型第18-20页
     ·间作群体内水分在不同作物间的分配第20-21页
     ·间作群体内作物根系的分布及其对水分分配的影响第21-22页
     ·间作条件下的作物需水量第22-23页
     ·间作条件下根系吸水的模拟第23-24页
   ·间作条件下辐射与水分传输模拟尚需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第24页
   ·研究内容第24-26页
     ·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光环境特性与辐射传输模型第24-25页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水分运移模型第25页
     ·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资源利用效率第25-26页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第26-37页
   ·试验场地第26页
   ·技术路线第26-28页
   ·试验设计与布置第28-29页
     ·试验设计第28页
     ·田间布置第28-29页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第29-34页
     ·土壤物理特性分析第29页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第29页
     ·棵间土壤蒸发的测定第29-30页
     ·植株茎流的测定第30-31页
     ·光合有效辐射(PAR)第31-32页
     ·叶面积、株高与茎粗的测定第32页
     ·根系分布与根密度的测定第32-33页
     ·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测定第33页
     ·环境因子的测定第33-34页
   ·几项参数的确定方法第34-35页
     ·PAR 截获率(F)第34页
     ·辐射利用效率(Radiation Use Efficiency, RUE)第34-35页
     ·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 HI)第35页
     ·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第35页
     ·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第35页
   ·水量平衡方程第35-36页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第36-37页
第三章 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光环境特性与辐射传输模型第37-48页
   ·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光环境特性第37-44页
     ·PAR 透射率在间作冠层内的分布第37-39页
     ·间作冠层内 PAR 透射率与向下累计LAI 的关系第39-40页
     ·PAR 截获率与叶面积指数(LAI)第40-44页
     ·间作大豆条带接收到的日平均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第44页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的辐射传输模型第44-47页
     ·模型介绍第44-45页
     ·模型检验第45-47页
   ·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蒸发蒸腾模拟第48-80页
   ·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土壤蒸发规律第49-57页
     ·作物生育期内的环境因子第49页
     ·玉米/大豆间作群体土壤蒸发的逐日变化规律第49-54页
     ·环境因子对间作群体土壤蒸发的影响第54-57页
   ·玉米/大豆间作群体内作物的蒸腾规律第57-66页
     ·茎流观测期内的环境因子第57-60页
     ·茎直径与叶面积差异的处理第60-61页
     ·玉米和大豆的茎流变化规律第61-63页
     ·单株日茎流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第63-65页
     ·间作群体的作物蒸腾量第65-66页
   ·间作条件下土壤蒸发与植株蒸腾模拟第66-79页
     ·双源模型-ERIN 模型第66-68页
     ·ERIN 模型中各阻力项的确定第68-73页
     ·模型检验第73-79页
   ·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玉米/大豆间作群体根系分布特征及二维根系吸水模型第80-99页
   ·间作作物根系的二维分布第81-85页
     ·2007 年度第81页
     ·2008 年度第81-84页
     ·取样期间剖面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第84-85页
   ·间作作物根系的二维分布模型第85-88页
     ·根系的下扎深度和侧向伸展距离第85-86页
     ·根系相对侧向伸展距离与相对深度的关系第86-88页
   ·根长密度(RLD)第88-90页
   ·RLD 的二维分布模型第90-92页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的二维根系吸水模型第92-93页
     ·二维根系分布函数第92页
     ·二维根系吸水模型第92-93页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模拟第93-98页
     ·模型建立第93-94页
     ·HYDRUS 软件的模拟结果第94-98页
   ·小结第98-99页
第六章 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资源利用效率第99-117页
   ·作物的地上部生物量积累与产量组成第100-109页
     ·地上部生物量积累动态第100-104页
     ·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及转运规律第104-106页
     ·产量组成因素的变化第106-109页
   ·产量与收获指数(HI)第109页
   ·水分利用效率(WUE)与土地当量比(LER)第109-110页
   ·辐射利用效率(RUE)第110-112页
   ·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生物量积累模型第112-115页
     ·模型介绍第112-114页
     ·模型检验第114-115页
   ·小结第115-117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117-122页
   ·主要结论第117-119页
     ·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光环境特性与辐射传输模拟第117页
     ·玉米/大豆间作群体土壤蒸发与植株蒸腾的观测与模拟第117-118页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的根系分布模式与土壤水分运动模拟第118页
     ·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资源利用效率第118-119页
   ·讨论第119-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3页
致谢第133-134页
作者简历第134-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油菜柠檬酸合酶与柠檬酸裂解酶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可见光—近红外光谱的冬小麦氮素营养诊断与生长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