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语表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一、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 (一) 中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9-12页 |
| 1 病名与手法渊源 | 第9-10页 |
| 2 病因病机 | 第10-11页 |
| 3 辨证分型及治疗 | 第11-12页 |
| (二) 现代医学对CSA的研究状况 | 第12-19页 |
| 1 椎动脉的机械压迫学说 | 第12-15页 |
| 2 交感神经系统受刺激学说 | 第15-16页 |
| 3 颈椎生物力学学说 | 第16-18页 |
| 4 椎-基底动脉环代偿功能学说 | 第18页 |
| 5 体液因子学说 | 第18-19页 |
| 6 血管闭塞、栓塞学说 | 第19页 |
| (三) 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其作用机制 | 第19-23页 |
| 1 两种手法的机理与特点 | 第20-22页 |
| 2 旋转手法作用机制 | 第22-23页 |
| (四) 旋转手法运用时的安全措施 | 第23-25页 |
| 1 运用旋转手法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 第23-24页 |
| 2 在进行旋转手法治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 第24-25页 |
| 二、临床研究 | 第25-33页 |
| (一) 临床资料 | 第25-27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25-26页 |
| 2 一般资料分析 | 第26-27页 |
| (二) 治疗方法 | 第27-28页 |
| 1 基本手法治疗 | 第27页 |
| 2 治疗组治疗方法 | 第27-28页 |
| 3 对照组治疗方法 | 第28页 |
| 4 治疗时间 | 第28页 |
| (三)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28页 |
| 1 中医症状观察 | 第28页 |
| 2 TCD血流动力学检测 | 第28页 |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8-30页 |
| 1 临床疗效标准 | 第29页 |
| 2 症候积分计分表 | 第29-30页 |
| (五) 统计方法 | 第30页 |
| (六) 治疗结果 | 第30-33页 |
| 1 临床总疗效比较 | 第30-31页 |
| 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候积分比较 | 第31页 |
| 3 两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BA)血液动力学比较 | 第31-33页 |
| 三、讨论 | 第33-39页 |
| (一) 仰卧位旋转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 第33-35页 |
| (二) TCD是评价CSA疗效的重要指标 | 第35-36页 |
| (三) 旋转手法安全性的探讨 | 第36-37页 |
| (四) 仰卧位旋转手法治疗CSA符合中西医结的思路 | 第37页 |
| (五) 问题与展望 | 第37-39页 |
| 四、结论 | 第39-40页 |
| 五、致谢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48页 |
| 个人简历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