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绪论 | 第6-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6-7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7-9页 |
三、论文结构 | 第9-11页 |
第一章 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1-21页 |
第一节 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基本含义 | 第11-13页 |
一、民事送达制度的概念 | 第12页 |
二、民事送达制度的特征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价值和构建原则 | 第13-18页 |
一、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价值 | 第13-15页 |
二、构建民事送达法律制度应当遵循的原则 | 第15-18页 |
第三节 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分类 | 第18-21页 |
一、学理上的分类 | 第18-19页 |
二、我国现行的立法分类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送达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1-32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的民事诉讼送达制度 | 第21-25页 |
一、美国民事诉讼送达制度 | 第21-23页 |
二、英国民事诉讼送达制度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民事送达制度 | 第25-32页 |
一、德国民事诉讼送达制度 | 第25-27页 |
二、日本民事诉讼送达制度 | 第27-32页 |
第三章 我国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32-40页 |
第一节 我国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现状 | 第32-34页 |
一、民事诉讼送达效率极其低下 | 第32-33页 |
二、送达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较为严重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我国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现状的成因分析 | 第34-40页 |
一、立法层面的原因 | 第34-36页 |
二、法院层面的原因 | 第36-37页 |
三、社会层面的原因 | 第37-40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基本构想 | 第40-53页 |
第一节 转变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立法指导思想 | 第40-43页 |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立法思想理念 | 第40-41页 |
二、确立"职权模式"与"当事人模式"相融合的送达模式 | 第41-43页 |
第二节 结合现代数字化的手段完善我国民事诉讼送达制度 | 第43-46页 |
一、增设数字化手段的送达方式的必要性 | 第43-44页 |
二、增设数字化手段的送达方式的可行性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完善我国现行的送达方式的几点设想 | 第46-50页 |
第四节 完善民事诉讼送达制度的救济机制 | 第50-53页 |
一、设立法院送达的责任机制 | 第50-51页 |
二、建立错误送达、瑕疵送达的救济体制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