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对大豆叶片生理和形态结构的影响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1 引言 | 第12-25页 |
|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 ·除草剂草甘膦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草甘膦的作用机理 | 第15-17页 |
| ·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草甘膦对作物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 ·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的研究 | 第22-23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5-38页 |
|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 第25页 |
| ·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25-28页 |
| ·仪器 | 第25页 |
| ·试剂与配制方法 | 第25-28页 |
| ·试验设计 | 第28-29页 |
| ·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的鉴定 | 第29-30页 |
| ·DNA的提取与纯化 | 第29页 |
| ·DNA溶液纯度的测定和保存 | 第29页 |
| ·DNA模板的制备 | 第29-30页 |
| ·PCR反应 | 第30页 |
|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30-35页 |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 ·莽草酸含量的测定 | 第31-33页 |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 ·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 ·形态结构特征观察的样品的制备方法 | 第35-37页 |
| ·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方法 | 第36页 |
| ·透射电镜超薄切片样品的制备方法 | 第36-37页 |
| ·半薄切片的制备 | 第37页 |
| ·试验数据的处理 | 第37-3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61页 |
| ·对抗草甘膦大豆的基因鉴定结果 | 第38-39页 |
| ·对转基因大豆的启动子和终止子的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 ·对转基因大豆cp4-epsps基因检测的结果 | 第39页 |
| ·草甘膦对大豆的生理的影响 | 第39-48页 |
| ·草甘膦对大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9-42页 |
| ·草甘膦对大豆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42页 |
| ·草甘膦对大豆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 ·草甘膦对大豆糖含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 ·草甘膦对大豆中莽草酸含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 ·抗草甘膦大豆的百粒重 | 第47-48页 |
| ·干重和鲜重比值的变化 | 第48页 |
| ·草甘膦对大豆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48-61页 |
| ·喷施草甘膦后的大豆叶片的实体显微镜观察 | 第48页 |
| ·喷施草甘膦后的大豆叶片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48-49页 |
| ·喷施草甘膦后的大豆叶片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49-58页 |
| ·喷施草甘膦后的大豆叶片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58-61页 |
| 4 讨论 | 第61-66页 |
| ·转基因大豆的分子鉴定 | 第61页 |
| ·喷施草甘膦对大豆的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61-63页 |
| ·喷施草甘膦对大豆的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63-66页 |
| 5 结论 | 第66-68页 |
| ·转基因大豆的分子鉴定 | 第66页 |
| ·草甘膦对大豆多项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66页 |
| ·草甘膦对大豆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 附录 | 第77-11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