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夯土建筑动力响应及抗震保护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2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5-37页 |
·中国古代夯土建筑概况 | 第25-30页 |
·古代夯土建筑分布 | 第25-27页 |
·古代夯土建筑价值 | 第27-29页 |
·古代夯土建筑病害 | 第29-30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30-32页 |
·选题依据 | 第30-32页 |
·选题意义 | 第32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第34-37页 |
·关键问题 | 第34-36页 |
·创新点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古代夯土建筑相关研究 | 第37-55页 |
·古代夯土建筑的保存现状 | 第37-41页 |
·古代夯土建筑的特点 | 第37-40页 |
·古代夯土建筑的保存现状 | 第40-41页 |
·古代土质建筑保护研究现状 | 第41-43页 |
·古代土质建筑保护研究概况 | 第41-42页 |
·古代土质建筑保护研究方向 | 第42-43页 |
·古代土质建筑破坏与地震的关系 | 第43-46页 |
·夯土建筑地震破坏 | 第44-45页 |
·古代夯土建筑地震响应研究 | 第45-46页 |
·土层锚杆 | 第46-50页 |
·土层锚杆介绍 | 第46页 |
·土层锚杆工作机理 | 第46-47页 |
·土层锚杆加固机理 | 第47页 |
·土层锚杆承载力影响因素 | 第47-49页 |
·土遗址加固锚杆 | 第49-50页 |
·模拟地震试验发展 | 第50-52页 |
·模拟地震试验方法 | 第50页 |
·模拟地震振动台 | 第50-51页 |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 第51-52页 |
·土体模型模拟地震试验发展 | 第52页 |
·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 | 第52-53页 |
·有限元数值模拟原理 | 第52-53页 |
·有限元数值模拟发展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新型土层锚杆-楠竹加筋复合锚杆 | 第55-89页 |
·楠竹加筋复合锚杆应用背景 | 第55-58页 |
·传统锚固技术与土遗址锚固保护 | 第55-57页 |
·土遗址锚固锚杆特性 | 第57-58页 |
·楠竹加筋复合锚杆制作工艺 | 第58-63页 |
·制作材料 | 第58-59页 |
·制作工艺 | 第59-63页 |
·锚杆静力学性能研究 | 第63-65页 |
·压缩性能试验 | 第65-68页 |
·试件设计制作及试验过程 | 第65-66页 |
·压缩模量及强度测定 | 第66-67页 |
·压缩破坏试验分析 | 第67-68页 |
·拉拔性能 | 第68-78页 |
·试件设计制作及试验过程 | 第68-70页 |
·粘结滑移试验结果 | 第70-72页 |
·粘结滑移微分分析 | 第72-74页 |
·界面剪切应力分布及其变化 | 第74-78页 |
·弯曲性能 | 第78-82页 |
·试件设计制作及试验过程 | 第78-79页 |
·弯曲应力传递规律 | 第79-80页 |
·弯曲强度试验分析 | 第80-82页 |
·复合锚杆系统 | 第82-84页 |
·复合锚杆系统 | 第82-83页 |
·复合锚杆整体特性 | 第83-84页 |
·楠竹加筋复合锚杆锚固夯土墙体可行性分析 | 第84-87页 |
·中国古代土质建筑结构强度加强技术 | 第84页 |
·现代结构强度提高的方法 | 第84-86页 |
·锚固技术应用于加固古代夯土建筑的可行性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四章 夯土墙体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 | 第89-137页 |
·现场模型墙体 | 第89-91页 |
·现场模型墙体制作 | 第89-90页 |
·现场模型墙体拟进行的试验 | 第90-91页 |
·室内试验墙体 | 第91-97页 |
·室内试验墙体参数 | 第91页 |
·室内试验墙体的相似条件 | 第91-94页 |
·室内试验墙体设计 | 第94-95页 |
·墙体底板制作及墙体夯筑 | 第95-97页 |
·模型墙体加固 | 第97-99页 |
·木锚杆锚固 | 第97-98页 |
·裂缝加固 | 第98-99页 |
·模拟地震试验方法及条件 | 第99-108页 |
·振动台试验原理 | 第99-100页 |
·试验设备 | 第100页 |
·输入荷载 | 第100-107页 |
·测试元件及数据采集 | 第107-108页 |
·试验方案及过程 | 第108-111页 |
·测点布置 | 第108-110页 |
·加载方案 | 第110-111页 |
·动力特性 | 第111-116页 |
·敲击法测定墙体动力特性 | 第111-114页 |
·加速度响应谱分析 | 第114-116页 |
·加速度响应 | 第116-123页 |
·位移响应 | 第123-129页 |
·墙体结构地震响应综合分析 | 第129-134页 |
·不同波作用下的地震响应 | 第129-130页 |
·结构的破坏模式 | 第130-132页 |
·模型结构性能 | 第132-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7页 |
第五章 夯土墙体地震响应数值分析 | 第137-165页 |
·ANSYS有限元计算程序 | 第137-138页 |
·ANSYS软件介绍 | 第137页 |
·ANSYS模拟结构地震响应 | 第137-138页 |
·结构动力分析 | 第138-141页 |
·单自由度体系 | 第138-139页 |
·多自由度体系 | 第139-140页 |
·广义单自由度体系 | 第140-141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141-144页 |
·数值计算模型设计及材料参数选择 | 第141-143页 |
·考虑薄弱层模型建立 | 第143-144页 |
·简化模型建立 | 第144页 |
·模态分析 | 第144-151页 |
·模态分析方法 | 第144-145页 |
·考虑薄弱层模型模态分析 | 第145-146页 |
·简化模型模态分析 | 第146-151页 |
·模型时程分析 | 第151-159页 |
·加速度响应时程 | 第151-155页 |
·位移响应时程 | 第155-159页 |
·结构应力及变形分析 | 第159-163页 |
·应力分析 | 第159-162页 |
·变形分析 | 第162-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163-165页 |
第六章 夯土墙体锚固设计优化 | 第165-177页 |
·优化模型设计 | 第165-167页 |
·改变木锚杆布置间距 | 第165-166页 |
·改变木锚杆布置数量 | 第166页 |
·改变木锚杆直径 | 第166-167页 |
·优化模型模态分析 | 第167-169页 |
·优化模型时程分析 | 第169-173页 |
·加速度响应 | 第169-170页 |
·位移响应 | 第170-172页 |
·应力及变形分析 | 第172-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173-17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77-183页 |
·结论 | 第177-182页 |
·古代夯土建筑现状 | 第177页 |
·土遗址加固锚杆-楠竹加筋复合锚杆 | 第177-178页 |
·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 | 第178-180页 |
·地震响应数值分析 | 第180-181页 |
·锚固技术应用于夯土建筑抗震保护 | 第181-182页 |
·研究展望 | 第182-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93-195页 |
致谢 | 第195-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