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1.1 我国磷矿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 | 第14-15页 |
1.1.1 我国磷矿资源的分布 | 第14页 |
1.1.2 我国磷矿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14-15页 |
1.1.3 我国磷矿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2 微生物对低品位磷矿的生物分解 | 第15-19页 |
1.2.1 解磷微生物 | 第16-17页 |
1.2.2 微生物分解磷矿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3 微生物分解磷矿机理 | 第18-19页 |
1.2.4 微生物分解低品位磷矿的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3 微生物菌群及其多样性 | 第19-21页 |
1.3.1 微生物菌群 | 第20页 |
1.3.2 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 | 第20-21页 |
1.3.3 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4 微生物固定化 | 第21-24页 |
1.4.1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发展 | 第22页 |
1.4.2 微生物的固定化方法 | 第22-23页 |
1.4.3 固定化微生物的优势 | 第23-24页 |
1.5 海藻酸钠微球的制备 | 第24-27页 |
1.5.1 海藻酸钠的特性 | 第24页 |
1.5.2 海藻酸钠微球的合成 | 第24-27页 |
1.5.3 海藻酸钠微球的应用 | 第27页 |
1.6 目前微生物分解磷矿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8-30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1.7.2 研究意义 | 第28-3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试剂、分析方法 | 第30-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0-32页 |
2.1.1 低品位磷矿 | 第30页 |
2.1.2 培养基 | 第30-31页 |
2.1.3 供试菌种 | 第31-32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2.3 实验试剂 | 第33-34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2.4.1 pH的测定 | 第34页 |
2.4.2 可溶性磷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2.4.3 微生物作用前后矿物表面官能团变化 | 第34页 |
2.4.4 混合菌群群落结构分析 | 第34-35页 |
第3章 磷矿矿山菌群对低品位磷矿作用及群落结构研究 | 第35-50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3.1.1 矿山微生物菌群的富集 | 第35页 |
3.1.2 微生物菌群的驯化 | 第35-36页 |
3.1.3 微生物菌群的解磷实验 | 第36页 |
3.2 微生物菌群的获得 | 第36页 |
3.3 微生物菌群的解磷效果研究 | 第36-39页 |
3.3.1 培养液中pH的变化 | 第36-37页 |
3.3.2 培养液中可溶磷含量的变化 | 第37页 |
3.3.3 低品位磷矿在菌群作用前后表面官能团的变化 | 第37-39页 |
3.4 磷矿菌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 | 第39-47页 |
3.4.1 四种微生物菌群在解磷前后种群多样性变化 | 第39-43页 |
3.4.2 两种矿土菌群在解磷前后物种组成分析 | 第43-47页 |
3.5 NBRIP矿土和污泥菌群在营养物质充足时的解磷表现 | 第47-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不同类型微生物对低品位磷矿的分解作用研究 | 第50-61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4.1.1 菌种的分离纯化 | 第50页 |
4.1.2 菌种的自由组合 | 第50-51页 |
4.1.3 单菌株的解磷实验 | 第51页 |
4.1.4 组合菌的解磷实验 | 第51页 |
4.1.5 优势组合的培养基优化实验 | 第51-52页 |
4.2 单菌株编号和鉴别 | 第52页 |
4.3 单菌株的解磷效果研究 | 第52-53页 |
4.3.1 培养液中pH值的变化 | 第52-53页 |
4.3.2 培养液中可溶磷含量的变化 | 第53页 |
4.4 组合菌的解磷效果研究 | 第53-55页 |
4.4.1 组合菌对培养液中pH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2 组合菌对培养液中可溶磷含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4.5 优良菌株组合的培养基优化 | 第55-57页 |
4.5.1 碳源优化结果 | 第55-56页 |
4.5.2 氮源优化结果 | 第56-57页 |
4.6 菌群、单菌株与组合菌溶磷效果对比与分析 | 第57-58页 |
4.7 菌群、单菌株和组合菌处理前后磷矿表面官能团的研究 | 第58-59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微生物缓释海藻酸钠微球的制备及其对低品位磷矿的分解研究 | 第61-71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5.1.1 锐孔法合成缓释海藻酸钠微球 | 第61-63页 |
5.1.2 不同粒径的海藻酸钠微球的解磷作用研究 | 第63页 |
5.1.3 不同致孔剂的海藻酸钠微球的解磷作用研究 | 第63页 |
5.1.4 探索效果较好的海藻酸钠制备条件 | 第63页 |
5.2 不同粒径的海藻酸钠微球的解磷效果 | 第63-65页 |
5.3 致孔剂对海藻酸钠微球性能的影响 | 第65-67页 |
5.3.1 致孔剂的种类及效果 | 第65页 |
5.3.2 致孔剂种类对微球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3 致孔剂用量对微球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5.4 壳聚糖二次包覆对海藻酸钠微球性能的影响 | 第67页 |
5.5 海藻酸钠微球的最佳制备方法 | 第67-70页 |
5.5.1 不同处理微球对培养基中pH的影响 | 第68-69页 |
5.5.2 不同处理微球对培养液中可溶磷含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