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道德教育思想初探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写作综述 | 第9-14页 |
·写作目的与意义 | 第9-12页 |
·论文的研究现状与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写作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佛家文化思想概述 | 第14-18页 |
·佛家思想的产生 | 第14-15页 |
·佛家思想在中国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善恶有报 | 第18-26页 |
·因缘果报法则 | 第18-19页 |
·善恶的界说 | 第19-21页 |
·善恶业的因缘果报 | 第21-26页 |
·业的概念 | 第21-22页 |
·善恶业的因缘果报 | 第22-26页 |
第三章 自利利人 | 第26-40页 |
·惭愧与忏悔 | 第26-31页 |
·惭愧 | 第26-28页 |
·忏悔 | 第28-31页 |
·五戒与十善 | 第31-40页 |
·五戒 | 第31-35页 |
·十善 | 第35-40页 |
第四章 无我利他 | 第40-57页 |
·菩提心教法 | 第40-47页 |
·菩提心的涵义 | 第40-41页 |
·菩提心运作的心理基础与规律 | 第41-43页 |
·菩提心的发起 | 第43-45页 |
·菩提心的内涵与特征 | 第45-47页 |
·菩提心的修习 | 第47-57页 |
·六度 | 第48-53页 |
·四摄 | 第53-57页 |
第五章 佛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启示 | 第57-67页 |
·道德内涵的启示 | 第57-59页 |
·清净的道德意义 | 第57-58页 |
·平等的道德意义 | 第58-59页 |
·道德修持方法的启示 | 第59-62页 |
·实践德目的启示 | 第62-64页 |
·正视道德与利益关系的启示 | 第64-67页 |
结束语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