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2-19页 |
| ·影像融合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2-15页 |
| ·遥感和GIS 技术应用于土壤侵蚀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 第15-19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1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ALOS 多源遥感影像融合技术研究 | 第21-34页 |
| ·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 ·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的概念 | 第21页 |
| ·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的目的 | 第21-22页 |
| ·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的层次 | 第22-24页 |
| ·ALOS 影像数据介绍 | 第24-25页 |
| ·ALOS 影像数据波段优化组合 | 第25-29页 |
| ·传感器波段特征分析 | 第25-26页 |
| ·各波段直方图 | 第26页 |
| ·影像统计特征分析 | 第26-27页 |
| ·基于信息量的影像最佳波段选择 | 第27-29页 |
| ·几何校正 | 第29-30页 |
| ·ALOS 影像融合方法研究 | 第30-34页 |
| ·主成分变化法(PCA) | 第30-32页 |
| ·乘法变换(Mutiplicative) | 第32页 |
| ·Brovey 变换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融合结果与评价分析 | 第34-44页 |
| ·融合结果评价方法 | 第34-37页 |
| ·主观定性评价 | 第34-35页 |
| ·客观定量评价 | 第35-37页 |
| ·融合结果分析 | 第37-43页 |
| ·主观定性评价 | 第37-39页 |
| ·光谱保真度 | 第39-40页 |
| ·信息融入度评价 | 第40页 |
| ·分类精度分析 | 第40-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水土流失因子提取 | 第44-60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44页 |
| ·因子选择及假设条件 | 第44-45页 |
| ·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 ·形坡度因子提取 | 第46-48页 |
| ·数字高程模型的生成 | 第46-47页 |
| ·坡度因子的提取 | 第47-48页 |
| ·土地利用因子提取 | 第48-54页 |
| ·分类系统的制定 | 第48-49页 |
| ·建立解译标志 | 第49-51页 |
| ·监督分类 | 第51-54页 |
| ·植被覆盖度的提取 | 第54-58页 |
|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提取 | 第54-55页 |
| ·植被覆盖度的提取 | 第55-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土壤侵蚀等级划分与评价 | 第60-65页 |
| ·水土流失强度分级和参考指标 | 第60页 |
| ·专家分类与土壤侵蚀因子的集成 | 第60-62页 |
|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六章 土壤侵蚀景观格局分析 | 第65-77页 |
| ·研究区土壤侵蚀景观分类 | 第65-66页 |
| ·景观指数 | 第66-71页 |
| ·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 | 第66-67页 |
| ·主要景观指数算法及其生态学意义 | 第67-71页 |
| ·研究区景观格局分析 | 第71-76页 |
| ·景观水平指数分析 | 第71-72页 |
| ·土壤侵蚀斑块类型水平指数分析 | 第72-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 ·主要结论 | 第77页 |
| ·展望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作者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