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 前言 | 第11页 |
| ·叶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 ·叶际微生物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叶际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 第12-13页 |
| ·叶际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 | 第13-14页 |
| ·叶际微生物的趋化性和拮抗性 | 第14-15页 |
| ·叶际微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防治 | 第15-18页 |
| ·杨树溃疡病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 ·杨树溃疡病的发生和危害 | 第18页 |
| ·杨树溃疡病病原菌的分类和分布、寄主及危害症状 | 第18-20页 |
| ·杨树溃疡病的发生规律 | 第20-21页 |
| ·杨树溃疡病致病机制 | 第21-22页 |
| ·杨树抗病性研究 | 第22-23页 |
| ·病害流行 | 第23-24页 |
| ·杨树溃疡病防治现状 | 第24-25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毛白杨叶际微生物分离方法和生物多样性初步分析 | 第26-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 ·材料来源 | 第26页 |
| ·分离方法 | 第26页 |
| ·毛白杨叶际微生物的初步归类和统计 | 第26-27页 |
| ·毛白杨叶际微生物分离所用培养基 | 第27页 |
| ·所用主要仪器 | 第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 ·毛白杨叶际微生物分离方法研究 | 第27-28页 |
| ·毛白杨叶际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初步分析 | 第28-30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杨树溃疡病病原菌系统发育和鉴定 | 第31-43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1-35页 |
| ·标本来源 | 第31页 |
| ·菌株的分离方法 | 第31-32页 |
| ·菌株的诱导产孢 | 第32页 |
| ·检测与鉴定 | 第32页 |
| ·菌株的接种 | 第32页 |
| ·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32-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 ·诱导产孢 | 第35页 |
| ·产孢菌株的室内接种 | 第35页 |
| ·鉴定结果 | 第35-40页 |
| ·ITS 序列分析 | 第40-42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毛白杨叶际微生物对杨树溃疡病生物防治研究 | 第43-49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3-44页 |
| ·拮抗菌株筛选 | 第43页 |
| ·拮抗菌皿内抑制效果测定 | 第43页 |
| ·室内离体枝条抑制效果测定 | 第43-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 ·拮抗菌株筛选结果 | 第44页 |
| ·放线菌的培养 | 第44页 |
| ·7 株放线菌皿内抑菌效果测定 | 第44-45页 |
| ·生防菌室内离体枝条促生作用 | 第45-46页 |
| ·生防菌室内离体枝条发病率变化动态 | 第46页 |
| ·生防菌室内离体枝条病情指数变化动态 | 第46页 |
| ·8 株生防菌的预防效果 | 第46-47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