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相关生殖激素应用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促卵泡素 | 第10页 |
·催乳素 | 第10-11页 |
·前列腺素 | 第11页 |
·奶牛产后瘫痪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 第12页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原 | 第12页 |
·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症流行病学调查 | 第12-14页 |
·PRRS 在我国猪场存在的原因 | 第14-1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16-39页 |
第一章 奶牛生殖激素在超数排卵期间的研究 | 第16-2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6-17页 |
·供试牛 | 第16页 |
·药品 | 第16页 |
·试验牛超排程序与处理 | 第16页 |
·胚胎收集及检查 | 第16页 |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16-17页 |
·血浆样品中P4、E2 和LH 的测定 | 第17页 |
·数据分析 | 第17页 |
·结果 | 第17-20页 |
·超排母牛的卵巢反应 | 第17页 |
·血浆P4 的变化规律 | 第17-18页 |
·血浆E2 的变化规律 | 第18-19页 |
·血浆LH 的变化规律 | 第19-20页 |
·试验期间血浆P4、E2 和LH 的水平变化与超排效果的关系 | 第20页 |
·讨论 | 第20-23页 |
·超排奶牛P4、和E2 和LH 变化的特点 | 第20页 |
·超排处理时E2·P4-1 的影响 | 第20-21页 |
·超排处理与LH 水平的变化关系 | 第21页 |
·血浆P4、E2 和LH 水平与超排效果的关系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预防奶牛生产瘫痪的研究 | 第23-28页 |
·病因 | 第23-24页 |
·原发性因素 | 第23页 |
·诱发性因素 | 第23-24页 |
·发病机理 | 第24-25页 |
·血钙浓度降低 | 第24页 |
·大脑皮质抑制 | 第24-25页 |
·脑缺氧导致脑贫血 | 第25页 |
·血镁含量低 | 第25页 |
·临床症状 | 第25页 |
·预防生产瘫痪 | 第25-27页 |
·高糖高钙疗法 | 第26页 |
·硝酸士的宁高糖高钙疗法 | 第26页 |
·乳房送风疗法 | 第26页 |
·乳房内注入鲜奶法 | 第26页 |
·中药疗法 | 第26页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法 | 第26页 |
·其他疗法 | 第26-27页 |
·总结预防生产瘫痪 | 第27-28页 |
·干奶期注重营养平衡,加强饲养管理 | 第27页 |
·药物预防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抗原RT-PCR 检测的研究和应用 | 第28-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试验用毒株 | 第28页 |
·对照毒(菌)株 | 第28页 |
·临床样品与处理 | 第28-29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9页 |
·总DNA/RNA 抽提 | 第29页 |
·RT-PCR | 第29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29页 |
·敏感性试验 | 第29页 |
·PRRSV RT-PCR 方法对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29页 |
·结果 | 第29-30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29页 |
·敏感性试验 | 第29页 |
·临床样品的检测试验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ELISA 抗体检测 | 第31-38页 |
·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流行病学 | 第31-32页 |
·免疫耐受,胎盘感染,持续性感染 | 第31页 |
·抗病力低下,免疫力低下,混合感染严重 | 第31-32页 |
·PRRS 在我国猪场存在的原因 | 第32-33页 |
·毒株的变异和引种的不规范 | 第32页 |
·技术和疫苗使用存在许多问题 | 第32页 |
·免疫程序的混乱和隐性感染 | 第32-33页 |
·免疫空却期和药物使用干扰免疫应答的问题 | 第33页 |
·母源抗体的干扰 | 第33页 |
·免疫抑制 | 第33页 |
·疫苗质量存在的问题 | 第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试剂名称 | 第33-34页 |
·自备器材 | 第34页 |
·样品的准备 | 第34页 |
·洗涤液的准备 | 第34页 |
·ELISA 方法 | 第34-35页 |
·操作步骤 | 第35页 |
·结果 | 第35-36页 |
·结果判定 | 第35-36页 |
·计算方法 | 第36页 |
·讨论 | 第36-3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个人简介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