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词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金荞麦的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植物学特性 | 第15页 |
·命名与分布 | 第15-16页 |
·营养价值 | 第16页 |
·繁殖方式研究 | 第16-17页 |
·生药学研究 | 第17-18页 |
·组织培养研究 | 第18页 |
·染色体研究 | 第18-19页 |
·生态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9页 |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9-20页 |
·药理学研究 | 第20-21页 |
·植物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 第21-23页 |
·形态学标记 | 第21页 |
·同功酶检测 | 第21页 |
·细胞学标记 | 第21-22页 |
·RFLP、RAPD和AFLP等分子标记 | 第22-23页 |
·SRAP的研究进展 | 第23-29页 |
·SRAP的原理及技术特点 | 第23页 |
·SRAP的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23-24页 |
·扩增产物检测与片断测序 | 第24页 |
·SRAP标记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29页 |
2 金荞麦辐射诱变突变体农艺性状及稳定性研究 | 第29-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页 |
·生育期观察 | 第29页 |
·性状测定 | 第29-30页 |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金荞麦物候期 | 第30-31页 |
·金荞麦性状特征 | 第31页 |
·金荞麦各指标的变化 | 第31-34页 |
·金荞麦干物质积累规律 | 第34页 |
·金荞麦单株根茎产量 | 第34-35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3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5-39页 |
·生育进程的改变与辐照的关系 | 第35-36页 |
·辐射引起突变的不确定性 | 第36-37页 |
·金荞麦根茎产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7页 |
·金荞麦产量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 | 第37-39页 |
3 金荞麦突变体抗氧化酶活性和同功酶以及稳定性研究 | 第39-53页 |
·金荞麦突变体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稳定性研究 | 第39-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不同繁殖代数金荞麦SOD酶活性的测定 | 第41-42页 |
·不同繁殖代数金荞麦POD酶活性的测定 | 第42页 |
·不同繁殖代数金荞麦CAT酶活性的测定 | 第42-43页 |
·不同繁殖代数金荞麦APX酶活性的测定 | 第43页 |
·不同繁殖代数金荞麦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43-44页 |
·不同繁殖代数金荞麦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 第4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4-46页 |
·金荞麦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 第44页 |
·酶活性变化的原因 | 第44-45页 |
·类黄酮化合物的保护作用 | 第45-46页 |
·金荞麦叶片同功酶的研究 | 第46-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仪器设备 | 第46页 |
·材料 | 第46页 |
·方法 | 第46-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金荞麦叶片的POD同功酶谱带分析 | 第48-49页 |
·金荞麦叶片的SOD同功酶谱带分析 | 第49页 |
·金荞麦叶片的CAT同功酶谱带分析 | 第49-5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0-53页 |
4 金荞麦突变体光合作用特性及稳定性研究 | 第53-79页 |
·金荞麦苗期光合作用与光合色素的关系 | 第53-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测定方法 | 第53-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苗期植株叶片颜色的变化 | 第54页 |
·金荞麦叶片中花青素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 | 第54-55页 |
·金荞麦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55页 |
·金荞麦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 第55-56页 |
·光合作用以及叶绿素荧光的变化 | 第56-57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57-5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8-59页 |
·花青素和类黄酮的变化规律 | 第58页 |
·花青素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 第58-59页 |
·金荞麦的日光合变化及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 第59-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页 |
·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 第59页 |
·光合作用日进程测定 | 第59页 |
·数据处理 | 第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不同金荞麦光响应曲线的差异 | 第59-60页 |
·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 | 第60-6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5-66页 |
·金荞麦突变体不同生长阶段的光合特-性研究 | 第66-7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6页 |
·试验材料 | 第66页 |
·试验方法 | 第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6页 |
·金荞麦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66-68页 |
·金荞麦叶片中类胡萝卜素的变化 | 第68-69页 |
·光合作用各参数的变化 | 第69-71页 |
·叶绿素荧光各参数的变化 | 第71-74页 |
·金荞麦叶片各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74-7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6-79页 |
·光合色素的变化规律 | 第76-77页 |
·光合作用的变化规律 | 第77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 第77-79页 |
5 金荞麦突变体的染色体研究 | 第79-8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主要仪器 | 第79页 |
·材料 | 第79页 |
·植物染色体观察 | 第79-80页 |
·植物气孔观察 | 第8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0-81页 |
·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80-81页 |
·气孔观察 | 第8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81-83页 |
·金荞麦染色体的研究现状 | 第81-82页 |
·染色体倍数与植物发育及气孔的关系 | 第82页 |
·染色体多倍体形成的原因 | 第82-83页 |
6 金荞麦突变体(-)-表儿茶素含量研究 | 第83-8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4页 |
·试验材料 | 第83页 |
·水分含量测定 | 第83页 |
·(-)-表儿茶素含量测定 | 第83-8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4-86页 |
·水分含量测定 | 第84-85页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85页 |
·(-)-表儿茶素含量测定 | 第85-8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86-89页 |
7 金荞麦cDNA-SRAP差异表达基因研究 | 第89-10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9-97页 |
·材料 | 第89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89-90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90页 |
·试验方法 | 第90-92页 |
·RNA的反转录 | 第92-93页 |
·SRAP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93-94页 |
·SRAP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94-95页 |
·相关特异性片段的克隆 | 第95-9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0页 |
·RNA提取 | 第97页 |
·SRAP的结果统计 | 第97-99页 |
·差异条带回收与分析 | 第99-10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00-103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总结 | 第103页 |
·工作中的创新与不足 | 第103-104页 |
·展望 | 第104-105页 |
9 参考文献 | 第105-113页 |
图版 | 第113-115页 |
导师简介 | 第115-117页 |
个人简介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