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插图和附表 | 第15-1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9-34页 |
·转基因大豆 | 第20-21页 |
·转基因大豆的类型 | 第20页 |
·转基因大豆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 第20-21页 |
·转基因水稻 | 第21-23页 |
·转基因水稻的类型 | 第22页 |
·转基因水稻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 第22-23页 |
·土壤微生物及其研究技术 | 第23-28页 |
·土壤微生物 | 第23-24页 |
·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技术 | 第24-25页 |
·16S rRNA 和18S rRNA | 第25-28页 |
·苏云金芽胞杆菌 | 第28-29页 |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特性 | 第28页 |
·苏云金芽胞杆菌工程菌 | 第28-29页 |
·苏云金芽胞杆菌工程菌生物安全性 | 第29页 |
·不动杆菌 | 第29-33页 |
·不动杆菌属 | 第29-30页 |
·Acinetobacter baylyi. ADP1 | 第30-33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二章 转 chi+rip 双价抗真菌病害基因大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34-63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4-36页 |
·供试植物 | 第34页 |
·培养基与抗生素 | 第34-35页 |
·酶与生化试剂 | 第35页 |
·常用溶液与缓冲液 | 第35页 |
·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40页 |
·供试大豆栽培方法 | 第36页 |
·土壤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36页 |
·可培养微生物平板计数分析 | 第36-37页 |
·平板计数结果统计分析 | 第37页 |
·土壤样品总DNA 提取 | 第37页 |
·细菌16S rRNA V3 区扩增 | 第37-38页 |
·真菌18S rRNA V1+V2 区扩增 | 第38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第38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图谱分析 | 第38-39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图谱中条带回收、克隆、测序分析 | 第39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与热激转化 | 第39页 |
·阳性转化子的筛选 | 第39-40页 |
·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61页 |
·大豆根际可培养微生物计数分析 | 第40-42页 |
·土壤样品总DNA 提取 | 第42-43页 |
·细菌16S rRNA V3 区扩增 | 第43-44页 |
·真菌18S rRNA V1+V2 区扩增 | 第44页 |
·细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图谱分析 | 第44-48页 |
·真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图谱分析 | 第48-51页 |
·大豆部土壤细菌DGGE 图谱条带克隆测序分析 | 第51-56页 |
·大豆根际土壤真菌DGGE 图谱条带克隆测序分析 | 第56-61页 |
·讨论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三章 转 cry1Ac+sck 双价基因抗虫水稻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63-87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63页 |
·供试水稻 | 第63页 |
·其它材料 | 第63页 |
·研究方法 | 第63-64页 |
·水稻的室内种植 | 第63页 |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63-64页 |
·可培养微生物平板计数及结果统计分析 | 第64页 |
·土壤样品总DNA 提取 | 第64页 |
·细菌16S rRNA V3 区扩增及真菌18S rRNA V1+V2 区扩增 | 第64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及图谱分析 | 第64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图谱中条带回收、克隆、测序分析 | 第64页 |
·研究结果 | 第64-85页 |
·水稻根际可培养微生物计数分析 | 第64-66页 |
·土壤样品总DNA 提取 | 第66页 |
·细菌16S rRNA V3 区扩增 | 第66-67页 |
·真菌18S rRNA V1+V2 区扩增 | 第67页 |
·细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图谱 | 第67-71页 |
·真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 第71-73页 |
·水稻根际土壤细菌DGGE 图谱条带克隆测序分析 | 第73-80页 |
·水稻根际土壤真菌DGGE 图谱条带克隆测序分析 | 第80-85页 |
·讨论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第四章 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水平转移检测 | 第87-9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7-88页 |
·实验材料 | 第87页 |
·试验所用培养基与抗生素 | 第87-88页 |
·酶与生化试剂 | 第88页 |
·常用溶液与缓冲液 | 第8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8页 |
·研究方法 | 第88-94页 |
·Acinetobacter baylyi ADP1 生长曲线测定 | 第88页 |
·检测质粒pMD-Km 的构建 | 第88-89页 |
·同源转化检测质粒pMD-SK 的构建 | 第89-90页 |
·检测载体pMD-Cry1Ac-Km 的构建 | 第90-91页 |
·大肠杆菌E. coli 质粒的提取 | 第91页 |
·大肠杆菌E. coli 热激感受态制备及热激转化 | 第91页 |
·PCR 模板制备 | 第91页 |
·Acinetobacter baylyi ADP1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91-93页 |
·转基因水稻MF86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93页 |
·转基因水稻MF86 基因组超声波处理 | 第93页 |
·Acinetobacter baylyi ADP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93页 |
·不同DNA 对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ylyi ADP1 转化效率测定 | 第93-9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4-97页 |
·Acinetobacter baylyi ADP1 生长曲线 | 第94页 |
·检测质粒pMD-Km 的构建 | 第94页 |
·同源重组检测质粒pMD-SK 的构建 | 第94-95页 |
·检测质粒pMD-Cry1Ac-Km 的构建 | 第95页 |
·不同DNA 形式对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ylyi ADP1 的转化效率 | 第95-97页 |
·讨论 | 第97-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五章 苏云金芽胞杆菌工程菌重组基因对环境微生物的影响 | 第99-106页 |
·实验材料 | 第99-100页 |
·菌株和引物 | 第99页 |
·培养基与抗生素 | 第99-100页 |
·实验方法 | 第100-101页 |
·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100页 |
·细菌发酵液的制备及残留DNA 提取 | 第100页 |
·发酵清液中残留DNA 超声波处理 | 第100页 |
·除菌上清液及制备DNA 的转化检测 | 第100页 |
·大肠杆菌热激转化 | 第100-101页 |
·大肠杆菌质粒提取 | 第101页 |
·阳性转化子的鉴定 | 第10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5页 |
·细菌发酵液中DNA 的提取 | 第101页 |
·细菌发酵液中pSTK 质粒的检测 | 第101-102页 |
·阳性转化子鉴定 | 第102-103页 |
·转化效率与静置时间间的关系 | 第103页 |
·滤菌发酵上清液及DNA 转化不同细菌 | 第103-105页 |
·讨论 | 第105页 |
·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苏云金芽胞杆菌工程菌进入水稻体内研究 | 第106-120页 |
·实验材料 | 第106-107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106页 |
·培养基与抗生素 | 第106-107页 |
·酶与生化试剂 | 第107页 |
·常用溶液与缓冲液 | 第107页 |
·实验仪器 | 第107页 |
·实验方法 | 第107-111页 |
·苏云金芽胞杆菌生长曲线测定 | 第107-108页 |
·大肠杆菌E. coli 质粒的提取 | 第108页 |
·大肠杆菌E. coli 热激感受态制备与热激转化 | 第108页 |
·标记载体pSTK-gfp 的质粒的构建 | 第108页 |
·HD73(pSTK-gfp)中质粒pSTK-gfp 的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108-109页 |
·HD73 电击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电击转化 | 第109-110页 |
·阳性转化子的筛选 | 第110页 |
·HD73(pSTK-gfp)菌株的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 | 第110页 |
·水稻种子表面消毒 | 第110页 |
·水稻生长培养基的选择 | 第110页 |
·水稻无菌苗的制备 | 第110页 |
·水稻根际接菌 | 第110页 |
·水稻植株表面消毒及体内细菌的培养 | 第110-11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1-119页 |
·标记载体pSTK-gfp 的构建 | 第111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111-112页 |
·HD73(pSTK-gfp)中质粒pSTK-gfp 的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112页 |
·HD73(pSTK-gfp)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的状态 | 第112-114页 |
·水稻适合培养基的选择 | 第114页 |
·不同取样时期水稻的生长情况 | 第114页 |
·不同取样时期水稻体内细菌培养结果 | 第114-115页 |
·不同取样时期水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115-119页 |
·讨论 | 第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作者简历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