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三种不育胞质粳稻细胞核不育系的特性研究 | 第14-5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引言 | 第14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机理 | 第14-20页 |
·叶绿体和线粒体遗传物质的基本特征 | 第15页 |
·cpDNA 与CMS 的关系 | 第15-17页 |
·mtDNA 与CMS 的关系 | 第17-19页 |
·RNA 编辑与细胞质雄性不育 | 第19-20页 |
·核基因组与CMS | 第20页 |
·野败型粳稻三系杂交稻的选育 | 第20-24页 |
·野败型粳稻不育系的选育 | 第20-21页 |
·野败型粳稻恢复系的选育 | 第21-22页 |
·野败型杂交粳稻组合的选配 | 第22页 |
·野败型杂交粳稻育种的展望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不同粳核水平下三类不育系的特性比较 | 第24-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水稻基因组DNA 提取及PCR 扩增体系 | 第24-25页 |
·保持系籼粳属性的鉴定 | 第25页 |
·不育系的选育 | 第25-26页 |
·不育系育性鉴定方法 | 第26页 |
·花时调查方法 | 第26页 |
·柱头外露调查方法 | 第26页 |
·颖花张开角度测定方法 | 第26页 |
·不育系和保持系剑叶、倒二叶夹角的测量 | 第26页 |
·株高及节间长(节间配置) | 第26-27页 |
·不育系可恢复性鉴定 | 第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46页 |
·保持系亲本的籼粳属性 | 第27-28页 |
·保持系和不育系的花粉育性及自交结实率 | 第28-31页 |
·花时调查 | 第31-38页 |
·柱头外露 | 第38-40页 |
·不育系颖花张开角度 | 第40-41页 |
·剑叶、倒二叶夹角 | 第41-42页 |
·株高与节间配制 | 第42-44页 |
·可恢复性测定 | 第44-46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6-51页 |
·保持系和不育系的花粉育性及自交结实率 | 第46-47页 |
·Dian 型不育系和保持系单穗开花动态曲线大体相当的可能原因 | 第47-48页 |
·粳核掺籼与粳核回交得到的3 种不育系的午前花率 | 第48页 |
·柱头外露率 | 第48-49页 |
·颖壳张角 | 第49页 |
·叶片夹角 | 第49-50页 |
·可恢复性 | 第50页 |
·WA 或K 型败育胞质与粳稻细胞核的互作问题 | 第50-51页 |
·本试验的不足之处 | 第51-52页 |
第二部分 水稻小粒突变基因的鉴定 | 第52-6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52-55页 |
·引言 | 第52页 |
·水稻粒型的分类 | 第52页 |
·水稻粒型的遗传 | 第52-54页 |
·粒长的遗传 | 第52-53页 |
·粒宽的遗传 | 第53页 |
·粒厚的遗传 | 第53-54页 |
·长宽比 | 第54页 |
·本研究的意义和基础 | 第54-55页 |
第二章 水稻小粒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 第55-59页 |
·遗传分析群体的构建 | 第55-56页 |
·突变体来源 | 第55页 |
·遗传群体F2 的配制 | 第55-56页 |
·粒形的测定方法 | 第56页 |
·统计分析软件 | 第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配组亲本及其F1 的粒形表现 | 第56-57页 |
·F2 群体的遗传分析 | 第57-59页 |
第三章 水稻小粒突变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59-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页 |
·材料 | 第59页 |
·水稻基因组DNA 提取及PCR 扩增体系 | 第59页 |
·连锁遗传分析 | 第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0页 |
·讨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