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人口学论文--世界各国人口调查及其研究论文--中国人口论文

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

致谢第1-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15页
1 导言第15-29页
   ·论题提出和研究意义第15-17页
   ·概念界定第17-25页
     ·城市与农村第17-19页
     ·农民与市民第19-21页
     ·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第21-25页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第25-27页
     ·研究思路第25-26页
     ·研究方法第26页
     ·数据来源第26-27页
   ·主要创新第27-29页
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述第29-43页
   ·城市化质量研究第29-32页
     ·对城市化质量重要性认识第29-30页
     ·城市化质量理论与方法第30-31页
     ·评述第31-32页
   ·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第32-43页
     ·农民市民化的研究第32-36页
     ·人口城市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第36-40页
     ·评述第40-43页
3 人口城市化的重大转折第43-59页
   ·世界人口城市化第43-47页
     ·发达国家人口城市化第43-45页
     ·发展中国家人口城市化第45-46页
     ·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启示第46-47页
   ·中国人口城市化第47-51页
     ·改革开放前的人口城市化第47-49页
     ·改革开放后的人口城市化第49-50页
     ·"半人口城市化"现象第50-51页
   ·城市化的发展方向第51-59页
     ·城市化的重大转折第52-54页
     ·人口城市化的重大转折第54-59页
4 人口城市化质量理论第59-78页
   ·人口城市化的适度性第59-63页
     ·人口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第59-60页
     ·人口城市化与经济结构转换同步第60-62页
     ·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同步第62-63页
   ·人口城市化的包容性第63-78页
     ·具备生存能力第63-69页
     ·增强发展能力第69-75页
     ·提高生活质量第75-78页
5 人口城市化质量指标与评价方法第78-89页
   ·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第78-79页
     ·综合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第78页
     ·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第78页
     ·完备性与精练性相结合第78-79页
     ·普适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第79页
     ·可比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第79页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79-84页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第79-80页
     ·评价指标第80-84页
   ·综合评价方法第84-89页
     ·因子分析的原理及优点第85页
     ·因子分析模型及概念第85-86页
     ·因子分析步骤第86-89页
6 人口城市化适度性评价第89-110页
   ·人口城市化与工业化、非农化同步协调评价第89-97页
     ·全国总体状况评价第89-92页
     ·区域状况评价第92-97页
   ·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同步协调评价第97-105页
     ·全国总体状况评价第97-99页
     ·区域状况评价第99-105页
   ·人口城市化适度性的综合评价第105-110页
7 人口城市化包容性评价第110-129页
   ·生存能力现状第110-113页
     ·全国总体现状第110-111页
     ·不同区域现状第111-113页
   ·发展能力现状第113-118页
     ·全国总体情况第113-115页
     ·不同区域情况第115-118页
   ·生活质量现状第118-123页
     ·全国总体情况第118-120页
     ·不同区域情况第120-123页
   ·包容性综合评价第123-129页
     ·因子分析第123-124页
     ·人口城市化包容性的综合评价第124-129页
8 人口城市化质量审视第129-145页
   ·人口城市化质量的总体评价第129-132页
     ·人口城市化水平滞后于非农化水平第129-130页
     ·人口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协调第130页
     ·人口城市化包容度偏低第130-131页
     ·人口城市化质量整体不高第131-132页
   ·人口城市化"滞后论"与"超前论"的辨识第132-135页
     ·人口城市化"滞后论"第132-133页
     ·人口城市化"超前论"第133-134页
     ·"滞后论"与"超前论"的共同归宿第134-135页
   ·人口城市化质量的重大问题第135-145页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重重障碍第135-141页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第141-143页
     ·市民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出现异化第143-145页
9 提高人口城市化质量的途径选择第145-151页
   ·实现人口城市化与就业非农化的协调第145-148页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就业非农化水平第145-146页
     ·加快工业地域转移,促进非农人口向城市迁移第146-147页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扫清人口城市化的制度障碍第147-148页
   ·实现人口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的同步第148-151页
     ·转变观念,统一规划第149页
     ·一视同仁,增强认同第149页
     ·加强培训,提高能力第149-150页
     ·统筹协调,积极引导第150页
     ·来去自由,自主发展第150-151页
10 结论第151-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3页
附件1:21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第163-165页
附件2:因子特征值及解释方差贡献率第165-166页
附件3:标准化因子值第166-167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67-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研究--基于开放经济的视角
下一篇:农田图像的统计迭代分割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