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6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建筑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国外定性评价体系 | 第11-16页 |
·国外定量评价体系 | 第16-17页 |
·国内评价体系 | 第17-18页 |
·生态足迹分析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国外理论新发展 | 第20-23页 |
·研究内容与难点 | 第23-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2章 生态足迹理论概述 | 第26-36页 |
·基本假设 | 第26页 |
·生态生产性土地 | 第26-29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29-31页 |
·人类负荷与生态足迹 | 第29页 |
·生态容量与生态承载力 | 第29页 |
·生态盈余与生态赤字 | 第29-30页 |
·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 | 第30-31页 |
·分析步骤与计算方法 | 第31-33页 |
·定义目标与系统边界 | 第31页 |
·数据获取与整理 | 第31-32页 |
·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 第32-33页 |
·结果解释 | 第33页 |
·生态足迹评价的优缺点 | 第33-36页 |
·优点 | 第33-34页 |
·缺点 | 第34-36页 |
第3章 建筑工程生态足迹分析模型 | 第36-47页 |
·系统边界与评价范围 | 第37-40页 |
·物化阶段环境影响 | 第37-38页 |
·使用阶段环境影响 | 第38-39页 |
·拆除阶段环境影响 | 第39页 |
·绿化的环境影响 | 第39-40页 |
·可再生能源应用的环境影响 | 第40页 |
·计算方法 | 第40-47页 |
·生态账户的确定 | 第40-41页 |
·建筑物化生态足迹 | 第41-43页 |
·使用阶段生态足迹 | 第43-45页 |
·建筑固体废弃物生态足迹 | 第45-47页 |
第4章 能源消耗的生态足迹 | 第47-64页 |
·地球碳循环 | 第47-52页 |
·全球碳循环 | 第47-48页 |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 第48-50页 |
·森林年平均NEP | 第50-51页 |
·草地年平均NEP | 第51-52页 |
·化石能源生态足迹 | 第52-56页 |
·计算步骤 | 第53页 |
·化石能源的碳排量 | 第53-55页 |
·化石能源生态足迹 | 第55-56页 |
·生产 1kw·h 电的生态足迹 | 第56-62页 |
·中国电力行业概况 | 第56-58页 |
·火电生态足迹 | 第58-59页 |
·水电生态足迹 | 第59-61页 |
·核电生态足迹 | 第61页 |
·可再生能源发电生态足迹 | 第61-62页 |
·1kw·h 电的生态足迹汇总 | 第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未来之家”生态足迹分析 | 第64-89页 |
·项目简介 | 第64-65页 |
·目标范围确定 | 第65-66页 |
·中国项目生态足迹计算 | 第66-77页 |
·物化阶段 | 第66-74页 |
·使用阶段 | 第74-75页 |
·拆除处置 | 第75-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美国项目生态足迹计算 | 第77-86页 |
·物化阶段生态足迹 | 第78-84页 |
·使用阶段 | 第84页 |
·拆除处置 | 第84-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结果对比 | 第86-89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9-91页 |
·本文的结论 | 第89-90页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