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行为转向之现代展现 | 第12-30页 |
(一) 前提:德国侵权行为法一般条款 | 第12-14页 |
1. 德国侵权行为法的立法模式 | 第12-13页 |
2. 《德国民法典》关于过错侵权行为的具体规定 | 第13-14页 |
(二) 安全保障义务的确立:从框架权到行为义务 | 第14-21页 |
1. 框架权的确立与发展 | 第15-17页 |
2. 安全保障义务的确立与发展 | 第17-20页 |
3. 小结 | 第20-21页 |
(三) 违法性:结果违法到行为违法 | 第21-26页 |
1. 违法性概念的历史发展 | 第21-22页 |
2. 结果违法说 | 第22-23页 |
3. 行为违法说 | 第23-26页 |
4. 小结 | 第26页 |
(四) 过失:主观到客观 | 第26-30页 |
1. 过失的历史 | 第26-27页 |
2. 过失客观化的现代展现 | 第27-29页 |
3. 小结 | 第29-30页 |
二、行为转向的内涵及其正当性 | 第30-35页 |
(一) 行为转向内涵 | 第30-32页 |
1. 行为转向的第一层内涵:观察视角的转变 | 第30-31页 |
2. 行为转向的第二层内涵:判断标准的聚合 | 第31-32页 |
(二) 行为转向之正当性 | 第32-35页 |
1. 行为转向的哲学基础 | 第32-33页 |
2. 行为转向的功能性作用 | 第33-35页 |
三、行为转向视野下安全保障义务、违法性、过失三者的关系 | 第35-41页 |
(一) 安全保障义务与违法性 | 第35-38页 |
(二) 违法性与过失 | 第38-41页 |
1. 在行为违法说适用范围内两者重叠 | 第38-39页 |
2. 行为违法说适用范围的局限 | 第39-41页 |
四、行为转向模式下的合理人行为标准 | 第41-48页 |
(一) 内涵及其特征 | 第41-42页 |
(二) 具体考量因素 | 第42-48页 |
1. 案件客观外在的具体情况 | 第42-43页 |
2. 当事人的具体情况 | 第43-48页 |
五、行为转向对我国的启示 | 第48-55页 |
(一) 理解侵权行为法变化的另一维度——信赖原则 | 第48页 |
(二) 关于安全保障义务的适用范围 | 第48-49页 |
(三) 违法性之取舍 | 第49-53页 |
1. 违法性不应作为独立构成要件 | 第50-51页 |
2. 相关观点辨析 | 第51-53页 |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 | 第53-55页 |
1. 关于安全保障义务 | 第53页 |
2. 关于违法性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