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民族史志论文

赫哲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附表目录第7-11页
绪论第11-21页
 一、国内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选题缘由第11-13页
  (一) 国内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11-13页
  (二) 选题缘由第13页
 二、资料来源第13-18页
  (一) 专著第13-17页
  (二) 档案史料第17页
  (三) 地方志书第17页
  (四) 报刊及资料汇编第17-18页
  (五) 论文资料第18页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第18-21页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8-19页
  (二) 研究方法第19-20页
  (三) 创新之处第20-21页
第一章 赫哲族概况与生态环境第21-45页
 第一节 赫哲族的族源与族称第21-26页
  一、赫哲族的族源第21-24页
  二、赫哲族的族称第24-26页
 第二节 赫哲族的人口与分布第26-33页
  一、赫哲族的人口第26-29页
  二、赫哲族的分布第29-33页
 第三节 赫哲族历史沿革与生态环境第33-45页
  一、赫哲族的历史沿革第33-37页
  二、赫哲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第37-40页
  三、生态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第40-45页
第二章 赫哲族物质文化的变迁第45-83页
 第一节 赫哲族社会生产的变迁第45-59页
  一、渔业生产的变迁第45-52页
  二、猎业生产的变迁第52-55页
  三、采集业生产的变迁第55-58页
  四、其他生产的变迁第58-59页
 第二节 赫哲族生活文化的变迁第59-83页
  一、服饰文化的变迁第59-65页
  二、饮食文化的变迁第65-73页
  三、居住文化的变迁第73-78页
  四、交通工具的变迁第78-83页
第三章 赫哲族精神文化的变迁第83-101页
 第一节 宗教信仰的变迁第83-92页
  一、万物有灵论第83-86页
  二、萨满教第86-92页
 第二节 民族文学的变迁第92-101页
  一、民族语言第92-96页
  二、伊玛堪第96-97页
  三、说胡力第97-101页
第四章 赫哲族制度文化的变迁第101-126页
 第一节 赫哲族的社会制度第101-106页
  一、哈拉莫昆第101-103页
  二、古老的氏族第103-104页
  三、姓长乡长制第104-106页
 第二节 生产组织的变迁第106-108页
  一、生产资料占有第106-107页
  二、猎物的分配第107-108页
 第三节 社会风俗的变迁第108-126页
  一、婚俗与丧俗第108-117页
  二、祈子育子风俗第117-119页
  三、节庆与礼俗第119-122页
  四、习惯法与禁忌第122-126页
第五章 赫哲族社会文化变迁透析第126-168页
 第一节 赫哲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因第126-141页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126-137页
  二、社会组织的发展第137-138页
  三、世居地的改变第138-141页
 第二节 赫哲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外因第141-156页
  一、清朝安边政策的加强第141-147页
  二、沙俄侵略者的骚扰第147-151页
  三、与其他民族的交融第151-156页
 第三节 赫哲族社会文化变迁中的曲折第156-168页
  一、日伪时期的赫哲族社会文化濒临灭绝第156-160页
  二、传统文化的衰落和保护第160-162页
  三、未来传统文化的展望第162-168页
结论第168-171页
附录第171-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80页
后记第180-181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历史文化视角下的贵州地方性知识考察--以符号和仪式为样本
下一篇:乌尔第三王朝舒勒吉王的贡牲中心总管育肥师那萨的档案重建(包括匿名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