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3页 |
·粮食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 | 第11-12页 |
·酶抑制法 | 第11页 |
·免疫分析法 | 第11-12页 |
·生物传感器法 | 第12页 |
·粮食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样品前处理技术 | 第12-17页 |
·固相萃取技术 | 第13页 |
·固相微萃取技术 | 第13页 |
·加速溶剂萃取技术 | 第13-14页 |
·超临界萃取技术 | 第14页 |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 | 第14页 |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技术 | 第14-15页 |
·凝胶渗透色谱技术 | 第15-16页 |
·免疫亲和色谱技术 | 第16页 |
·分子印迹技术 | 第16-17页 |
·粮食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实验室定量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气相色谱法 | 第17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7-18页 |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第18页 |
·马拉硫磷残和杀螟硫磷残留检测的研究 | 第18-20页 |
·国内外对粮食中马拉硫磷残留的研究 | 第18-19页 |
·国内外对粮食中杀螟硫磷残留的研究 | 第19-20页 |
·立题依据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储粮中马拉硫磷残留毛细管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3-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页 |
·材料 | 第23页 |
·试剂 | 第23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23-24页 |
·马拉硫磷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4页 |
·磨粉时间的选择 | 第24页 |
·添加回收率 | 第24页 |
·样品的前处理 | 第24页 |
·气相色谱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24-25页 |
·进样口温度的选择 | 第24页 |
·毛细管柱柱温的选择 | 第24-25页 |
·检测器温度的选择 | 第25页 |
·气相色谱检测条件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磨粉时间的选择 | 第25-26页 |
·马拉硫磷的标准曲线 | 第26-27页 |
·马拉硫磷的添加回收率 | 第27页 |
·方法的灵敏度和精确度 | 第27页 |
·色谱分析结果 | 第27-29页 |
·马拉硫磷标准样品 | 第27-28页 |
·小麦中马拉硫磷色谱分析结果 | 第28-29页 |
·玉米中马拉硫磷色谱分析结果 | 第29页 |
·稻谷中马拉硫磷色谱分析结果 | 第29页 |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储粮中马拉硫磷的残留降解动态 | 第31-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材料 | 第31页 |
·试剂 | 第31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31页 |
·样品的前处理 | 第31-32页 |
·气相色谱条件 | 第32页 |
·储藏室内温度和湿度情况 | 第32页 |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马拉硫磷在不同储粮上的降解动态 | 第33-36页 |
·马拉硫磷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降解动态 | 第36-39页 |
·不同浓度的马拉硫磷在储粮上的降解动态 | 第39-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储粮中杀螟硫磷的残留降解动态 | 第46-54页 |
·材料 | 第46页 |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试验试剂 | 第46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46页 |
·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46页 |
·杀螟硫磷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46-47页 |
·添加回收率 | 第47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47页 |
·气相色谱检测条件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杀螟硫磷的标准曲线 | 第47-48页 |
·添加回收率 | 第48页 |
·方法的灵敏度 | 第48页 |
·色谱分析结果 | 第48-51页 |
·杀螟硫磷标准样品 | 第48-49页 |
·小麦中杀螟硫磷色谱分析结果 | 第49页 |
·玉米中杀螟硫磷色谱分析结果 | 第49-50页 |
·稻谷中杀螟硫磷色谱分析结果 | 第50-51页 |
·杀螟硫磷在小麦、玉米和稻谷中的残留降解动态 | 第51-53页 |
·讨论 | 第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