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1 绪论 | 第14-26页 |
·国外能源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国内能源研究动态 | 第15-19页 |
·我国能源状况 | 第15页 |
·能源结构 | 第15-16页 |
·能源利用效率 | 第16-18页 |
·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耗 | 第18-19页 |
·能源领域中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 | 第19-21页 |
·国外能源领域中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 | 第19-20页 |
·国内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 第20-21页 |
·碳源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及研究动态 | 第21-22页 |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 | 第22-23页 |
·节能与二氧化碳减排的技术及其对策 | 第23-25页 |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6-32页 |
·辽宁省的自然条件概况 | 第26-27页 |
·地理位置 | 第26页 |
·气候特点 | 第26-27页 |
·资源与能源 | 第27-30页 |
·人口资源 | 第27页 |
·林产资源 | 第27-28页 |
·矿产资源 | 第28页 |
·草场资源 | 第28页 |
·动物资源 | 第28-29页 |
·海洋资源 | 第29页 |
·水资源 | 第29-30页 |
·能源资源 | 第30页 |
·辽宁省的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 第30-32页 |
·国民经济生产总值 | 第30-31页 |
·工业 | 第31页 |
·农业 | 第31页 |
·社会事业 | 第31-32页 |
3 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32-42页 |
·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5-42页 |
·基础数据 | 第35页 |
·能源的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辽宁省能源消费总量的计算 | 第36页 |
·终端消费中各种能源类型消费 | 第36-37页 |
·终端消费中各部门的消费 | 第37页 |
·化石能源的CO_2排放量估算 | 第37-38页 |
·生物质能源排放的CO_2量 | 第38-39页 |
·各行业CO_2排放量 | 第39页 |
·能源、CO_2排放量与人口和GDP的关系 | 第39-42页 |
4 能源生产与消耗 | 第42-66页 |
·能源储存 | 第42-46页 |
·能源储存量 | 第42页 |
·能源生产量 | 第42-43页 |
·能源生产量的年变化 | 第43-45页 |
·能源供给量和需求量 | 第45-46页 |
·能源的消费规律 | 第46-54页 |
·能源的消费量 | 第46-48页 |
·能源消费结构 | 第48-49页 |
·能源消费的年变化 | 第49-52页 |
·能源供需总量的模拟与预测 | 第52-54页 |
·各部门的能源消耗 | 第54-63页 |
·各部门的能源消费格局 | 第54-58页 |
·辽宁工业能耗态势分析 | 第58-59页 |
·各产业部门能源消耗的年变化 | 第59-63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3-66页 |
5 能源消耗中的CO_2排放 | 第66-88页 |
·固体能源CO_2排放量 | 第67-70页 |
·原煤CO_2排放 | 第67-68页 |
·洗精煤CO_2排放 | 第68-69页 |
·其它型煤的CO_2排放 | 第69页 |
·焦炭的CO_2排放 | 第69-70页 |
·其它固体能源的CO_2排放 | 第70页 |
·液体能源的CO_2排放 | 第70-75页 |
·原油的CO_2排放 | 第71-72页 |
·汽油的CO_2排放 | 第72页 |
·煤油的CO_2排放 | 第72-73页 |
·柴油的CO_2排放 | 第73页 |
·燃料油的CO_2排放 | 第73-74页 |
·石油制品的CO_2排放 | 第74页 |
·液化石油气的CO_2排放 | 第74-75页 |
·气体能源的CO_2排放 | 第75-77页 |
·焦炉煤气的CO_2排放 | 第75页 |
·其它煤气的CO_2排放 | 第75-76页 |
·炼厂干气的CO_2排放 | 第76-77页 |
·天然气的CO_2排放 | 第77页 |
·生物质能源的CO_2排放 | 第77-79页 |
·薪柴燃烧的CO_2排放 | 第78页 |
·秸杆燃烧的CO_2排放 | 第78-79页 |
·各种能源的CO_2排放 | 第79-81页 |
·各部门的CO_2排放 | 第81-85页 |
·各部门CO_2排放量的年排放格局 | 第81-83页 |
·各部门CO_2排放的年变化 | 第83-8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85-88页 |
6 能源、经济与环境 | 第88-110页 |
·人均GDP、人均能耗和人均CO_2排放量 | 第88-91页 |
·能源消耗强度(单位GDP能耗) | 第91-97页 |
·各产业部门单位GDP能耗 | 第92-95页 |
·产业部门单位GDP能耗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 第95-97页 |
·能源的利用效率 | 第97-102页 |
·各产业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 | 第98-100页 |
·辽宁省的能源利用效率与全国的比较 | 第100-102页 |
·GDP生产过程中的CO_2排放量 | 第102-106页 |
·单位GDP的CO_2排放量 | 第102-103页 |
·各产业部门GDP的CO_2排放量 | 第103-104页 |
·人均GDP与CO_2排放量关系 | 第104-106页 |
·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 | 第106-107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07-110页 |
7 节能与CO_2减排的技术与对策 | 第110-118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10-111页 |
·能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 第110页 |
·能源消费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污染加剧 | 第110-111页 |
·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差异显著 | 第111页 |
·产业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低 | 第111页 |
·工业部门CO_2排放量大,CO_2减排任务艰巨 | 第111页 |
·节能潜力分析 | 第111-113页 |
·工业生产部门节能潜力 | 第111-112页 |
·交通运输部门的节能潜力 | 第112页 |
·生活(家庭)部门的节能潜力 | 第112页 |
·能源转接部门的节能潜力 | 第112-113页 |
·节能与CO_2减排的建议与对策 | 第113-118页 |
·加快能源的生产和可再生清洁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 第113-114页 |
·开发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第114-115页 |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 第115-116页 |
·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 第116-118页 |
8 结论、创新点和问题与发展 | 第118-122页 |
·结论 | 第118-120页 |
·创新点 | 第120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7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