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4页 |
·软岩巷道支护技术回顾与评述 | 第14-15页 |
·软岩巷道支护的现状 | 第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平煤十一矿丁_6 胶带下山巷道变形破坏特征与变形监测 | 第18-36页 |
·工程地质条件概况 | 第18-19页 |
·平煤十一矿丁_6 胶带下山巷道原岩应力场分析 | 第19-20页 |
·平煤十一矿矿区临界深度的界定 | 第20-21页 |
·平煤十一矿丁_6 胶带下山巷道类型分析 | 第21-24页 |
·平煤十一矿丁_6 胶带下山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与分析 | 第24-28页 |
·平煤十一矿丁_6 胶带下山巷道原支护方式 | 第25页 |
·平煤十一矿丁_6 胶带下山巷道破坏形式及分析 | 第25-27页 |
·平煤十一矿丁_6 胶带下山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 第27-28页 |
·平煤十一矿丁_6 胶带下山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实测分析 | 第28-34页 |
·实测的方法 | 第28-29页 |
·量测的结果 | 第29-32页 |
·监测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变形规律预测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6页 |
3 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计算分析 | 第36-46页 |
·基本假设 | 第36-37页 |
·基本方程及限制条件 | 第37-39页 |
·软岩巷道一、二次支护作用力学计算分析 | 第39-43页 |
·软岩巷道一次支护作用力学计算 | 第39-42页 |
·软岩巷道二次支护作用力学计算 | 第42-43页 |
·分析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4 平煤十一矿丁_6 胶带下山软岩巷道支护数值模拟研究 | 第46-62页 |
·计算方法 | 第46页 |
·支护方案模拟内容 | 第46-48页 |
·参数选取 | 第48-49页 |
·模型建立 | 第49-50页 |
·测线布置 | 第50-51页 |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1-61页 |
·三种断面对比分析 | 第51-53页 |
·六种支护方案对比分析 | 第53-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5 工业性试验研究 | 第62-80页 |
·软岩工程的特点 | 第62页 |
·二次支护理论分析 | 第62-65页 |
·二次支护原理 | 第63-64页 |
·二次支护时间分析 | 第64-65页 |
·平煤十一矿丁6 胶带下山原巷道变形破坏分析 | 第65-70页 |
·支护对策 | 第70-71页 |
·支护方案 | 第71-74页 |
·修复巷道合理支护结构与参数设计 | 第71-73页 |
·马蹄形金属支架力学计算 | 第73-74页 |
·原巷道二次支护的力学分析 | 第74-76页 |
·原巷道二次支护的稳定性力学分析 | 第74-75页 |
·大刚度高强度二次支护对围岩稳定控制作用 | 第75-76页 |
·现场测量结果分析 | 第76-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不足及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作者简历 | 第86-8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