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1.高效灵敏水稻生长素标记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2.人类UGT1基因家族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一第3-5页
ABSTRACT一第5-8页
摘要二第8-10页
ABSTRACT二第10-17页
缩略词第17-18页
课题一 高效灵敏水稻生长素标记系统的建立及应用第18-140页
    第一章 综述第18-58页
        1.1 生长素的研究进展第18-33页
            1.1.1 生长素及其分类第18-19页
            1.1.2 生长素的合成途径第19-21页
            1.1.3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第21-25页
            1.1.4 生长素极性运输与局部非对称分布之间的联系第25-30页
            1.1.5 生长素的作用方式及信号转导途径第30-33页
        1.2 生长素的研究方法及定位分布第33-43页
            1.2.1 单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玉米以及水稻)的形态学差异第33-36页
            1.2.2 生长素在双子叶植物拟南芥中的研究方法及定位分布第36-41页
            1.2.3 生长素在单子叶模式植物玉米中的研究方法及定位分布第41-42页
            1.2.4 生长素在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中的研究方法及定位分布第42-43页
        1.3 当代农业现状和磷元素吸收第43-47页
            1.3.1 当今世界的水稻农业发展及研究现状第43-44页
            1.3.2 磷元素的分布和吸收特点第44-45页
            1.3.3 根系结构特征与磷元素获取和吸收之间的联系第45-47页
        1.4 根弯曲角度表型和aux1 突变体研究第47-48页
        1.5 AUX1 基因在根发育方面的功能研究第48-54页
            1.5.1 AUX1 载体家族的表达模式与功能第48-50页
            1.5.2 AUX1 基因与根尖内的生长素分布第50页
            1.5.3 AUX1 基因参与调控植物根毛发育第50-51页
            1.5.4 AUX1 基因参与调控植物根尖对重力的响应过程第51-52页
            1.5.5 AUX1 基因参与调控植物侧根发育第52-54页
        1.6 土壤根系表型观察以及无损伤X射线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成像技术第54-56页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56-58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8-79页
        2.1 实验材料第58-59页
            2.1.1 植物材料第58页
            2.1.2 质粒载体第58-59页
            2.1.3 菌种第59页
            2.1.4 化学药物及抗体第59页
        2.2 实验方法第59-79页
            2.2.1 质粒构建与转化第59-61页
            2.2.2 质粒电转法转化农杆菌第61-62页
            2.2.3 质粒水浴热激法转化大肠杆菌第62页
            2.2.4 拟南芥转化第62-63页
            2.2.5 农杆菌侵染水稻愈伤组织第63-64页
            2.2.6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第64-65页
            2.2.7 基因转录水平分析第65-69页
            2.2.8 植物的种植与培养第69-70页
            2.2.9 植物材料制备与振动切片第70页
            2.2.10 激素或相关药物处理第70-71页
            2.2.11 根向重力性分析第71页
            2.2.12 进化分析、拓扑结构和启动子结合位点预测第71页
            2.2.13 芯片数据分析第71-72页
            2.2.14 免疫染色第72-73页
            2.2.15 水稻osaux1 突变体鉴定第73页
            2.2.16 水稻根组织GUS染色第73页
            2.2.17 X射线显微CT和水稻根系成像第73-75页
            2.2.18 水稻根部高磷和低磷处理第75-76页
            2.2.19 IAA含量的生化测定第76-77页
            2.2.20 水稻生长素报告株系的建立和成像第77页
            2.2.21 SP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TLSM)观察第77-79页
    第三章 高效灵敏水稻生长素标记系统能够动态追踪水稻发育过程中生长素的响应调控第79-118页
        3.1 引言第79-80页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0-114页
            3.2.1 水稻和拟南芥中生长素响应元件DR5 和结合结构域DII的保守性分析第80-83页
            3.2.2 水稻生长素标记系统在拟南芥组织中也能发挥功能第83-84页
            3.2.3 DR5-VENUS信号可以特异性地标记水稻生长素的响应位点及相对含量第84-92页
            3.2.4 生长素在水稻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以及潜在功能第92-104页
            3.2.5 不同物种(拟南芥,玉米以及水稻)之间生长素响应模式的异同第104-108页
            3.2.6 水稻花器官中生长素转运载体基因参与促进生长素的重新分布第108-114页
        3.3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114-118页
            3.3.1 DR5-VENUS标记系统在水稻中对生长素的响应能力更强第114-115页
            3.3.2 DII-VENUS能够标记生长素的细胞输入水平并对外界刺激作出快速反应第115页
            3.3.3 首次揭示了水稻根皮层细胞内的生长素积累在侧根形成机制中的重要作用第115-116页
            3.3.4 首次证明了生长素梯度分布参与决定水稻花序分枝和花器官的形成第116-118页
    第四章 生长素输入载体基因OsAUX1 参与调控水稻根毛对低磷环境的伸长响应第118-136页
        4.1 引言第118页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18-132页
            4.2.1 水稻At AUX1 同源基因OsAUX1 的鉴定及特征分析第118-122页
            4.2.2 OsAUX1 基因突变能够导致根弯曲角度的改变第122-123页
            4.2.3 水稻根弯曲角度的改变不影响Osaux1 突变体的磷吸收率第123-127页
            4.2.4 低磷条件下OsAUX1 基因参与水稻根毛的伸长第127-129页
            4.2.5 水稻根尖和表皮细胞内的生长素响应和含量升高是低磷环境和OsAUX1 共同作用的结果第129-132页
        4.3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132-136页
            4.3.1 OsAUX1 负调控重力刺激下的根弯曲角度第132-133页
            4.3.2 OsAUX1 和低磷条件对根毛生长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第133页
            4.3.3 成熟区生长素水平的下降削弱了根尖对外源低磷刺激的敏感性第133-134页
            4.3.4 OsAUX1 参与介导低磷诱导的生长素运输第134-136页
    第五章 本课题总结与展望第136-140页
        5.1 主要结论第136-137页
        5.2 研究创新性第137页
        5.3 后续工作展望第137-140页
课题二 人类UGT1 基因家族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40-185页
    第一章 综述第140-157页
        1.1 人类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UGT1)基因家族介绍第140-148页
            1.1.1 UGT超家族的组成成员及其基因结构第140-142页
            1.1.2 UGT1A基因的功能第142-144页
            1.1.3 UGT1A基因的表达模式及表达水平调控第144-148页
        1.2 UGT1A遗传多样性的种类及产生机制[277]第148-151页
            1.2.1 UGT1A基因剪切机制[278]第148-149页
            1.2.2 UGT1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第149-150页
            1.2.3 UGT1A基因拷贝数变异第150页
            1.2.4 UGT1A基因的表观遗传差异[282]第150-151页
        1.3 UGT1A遗传多样性与临床疾病第151-155页
            1.3.1 UGT1A与高胆红素血症第151-153页
            1.3.2 UGT1A与癌症发生及治疗药物毒性第153-155页
            1.3.3 UGT1A与自身免疫疾病第155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5-157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57-162页
        2.1 实验材料第157页
        2.2 实验方法第157-162页
            2.2.1 人类全基因组DNA样品的制备第157页
            2.2.2 UGT1 基因簇片段扩增以及重测序第157-160页
            2.2.3 SNP位点以及连锁不平衡分析第160页
            2.2.4 单倍型重建和标签SNP筛选第160-161页
            2.2.5 不同民族之间的HapMap比较分析第161-162页
    第三章 中国人群中UGT1 基因簇可遗传变异和单倍型多样性的特征分析第162-183页
        3.1 引言第162页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62-178页
            3.2.1 中国汉族人群中UGT1A基因簇内的SNP多样性分析第162-165页
            3.2.2 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单倍型区块重建第165-167页
            3.2.3 UGT1A基因簇的单倍型重建和标签SNP选择第167-168页
            3.2.4 五个连锁不平衡区块的单倍型重建和标签SNP选择第168-170页
            3.2.5 九个UGT1A基因第一可变外显子内的单倍型重建和标签SNP选择第170-172页
            3.2.6 四个不同种族人群UGT1A基因簇的SNP多样性比对第172-174页
            3.2.7 四个不同种族人群UGT1A基因簇的连锁不平衡图谱比对第174-176页
            3.2.8 四个不同种族人群UGT1A基因簇的单倍型比对第176-178页
        3.3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178-183页
            3.3.1 中国汉族人群体中UGT1A基因簇内的SNP位点异常丰富第180页
            3.3.2 中国汉族人群体中UGT1A基因簇内的稀有SNP位点分布情况及潜在应用第180-181页
            3.3.3 UGT1A1 致病性SNP位点在中国汉族群体中的分布情况第181页
            3.3.4 四个不同种族UGT1A基因簇内的SNP位点分布的异质性第181页
            3.3.5 四个不同种族UGT1A基因簇内的单倍型分布的种族特异性第181-183页
    第四章 本课题总结与展望第183-185页
        4.1 主要结论第183页
        4.2 研究创新性第183-184页
        4.3 后续工作展望第184-185页
参考文献第185-206页
附录第206-217页
致谢第217-219页
攻读博士期间已录用或待发表论文和专利情况第219-221页

论文共2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说文解字》艸部字研究
下一篇: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