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绪论 | 第8-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理论框架 | 第10-14页 |
1.2.1 狂欢理论的起源 | 第10-11页 |
1.2.2 狂欢理论的内涵 | 第11-14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3.1 关于狂欢理论的研究 | 第14-18页 |
1.3.2 关于我国网络自制综艺的研究 | 第18-2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20页 |
1.4.2 文本分析法 | 第20页 |
1.4.3 个案研究法 | 第20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20-22页 |
2.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发展概述 | 第22-37页 |
2.1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兴起背景 | 第22-24页 |
2.1.1 整体政策环境的保障 | 第22-23页 |
2.1.2 视频网站平台的推动 | 第23页 |
2.1.3 当下受众需求的促成 | 第23-24页 |
2.2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 第24-29页 |
2.2.1 2007-2012 年:平台试水的萌发期 | 第25-27页 |
2.2.2 2013-2015 年:摸索前进的成长期 | 第27-28页 |
2.2.3 2016-2017 年:野蛮增长的爆发期 | 第28页 |
2.2.4 2018年至今:平稳发展的冷静期 | 第28-29页 |
2.3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概念界定及外在特征 | 第29-34页 |
2.3.1 概念界定 | 第29-30页 |
2.3.2 外在特征 | 第30-34页 |
2.4 典型的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创造101》概述 | 第34-37页 |
2.4.1 节目形式与内容 | 第34-35页 |
2.4.2 节目的狂欢境况 | 第35-37页 |
3.狂欢理论在网络自制综艺中的特性呈现(以《创造101》为例) | 第37-51页 |
3.1 全民性:开放的狂欢广场与全民参与 | 第37-42页 |
3.1.1 狂欢理论中所展现的全民性 | 第37-38页 |
3.1.2 网络自制综艺的全民狂欢氛围 | 第38-41页 |
3.1.3 等级消失的全民狂欢广场 | 第41-42页 |
3.2 仪式性:中心人物脱冕和边缘人物加冕 | 第42-46页 |
3.2.1 狂欢理论中所体现的仪式性 | 第42-43页 |
3.2.2 网络自制综艺中的狂欢式场景 | 第43-45页 |
3.2.3 加冕与脱冕仪式的双重内涵 | 第45-46页 |
3.3 颠覆性:颠倒的现实及其对权威的反抗 | 第46-51页 |
3.3.1 狂欢理论中所蕴含的颠覆性 | 第46页 |
3.3.2 网络自制综艺中的颠覆性常态 | 第46-49页 |
3.3.3 多元价值观呈现的颠覆意义 | 第49-51页 |
4.网络自制综艺“狂欢”特质的成因及意义指向 | 第51-57页 |
4.1 “狂欢”特质的成因 | 第51-53页 |
4.1.1 体制约束下的压抑与反抗 | 第51-52页 |
4.1.2 社会压力下的群体情绪爆发 | 第52页 |
4.1.3 媒介议程设置的推波助澜 | 第52-53页 |
4.2 “狂欢”的意义指向 | 第53-57页 |
4.2.1 拉近网络中各阶层的距离 | 第53-54页 |
4.2.2 帮助网民发泄心绪和情感 | 第54-55页 |
4.2.3 促进多元网络亚文化构建 | 第55-57页 |
5.对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狂欢性”的反思 | 第57-64页 |
5.1 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 | 第57-59页 |
5.2 哗众取宠,过度商业化 | 第59-61页 |
5.3 狂欢过度,文化内涵缺失 | 第61-64页 |
6.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