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16页 |
Abstract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3页 |
1.1 功能性果聚糖的概述 | 第19-20页 |
1.1.1 果聚糖 | 第19-20页 |
1.1.2 低聚果糖 | 第20页 |
1.2 果聚糖的合成与降解 | 第20-21页 |
1.2.1 果聚糖的合成 | 第21页 |
1.2.2 果聚糖的降解 | 第21页 |
1.3 低聚果糖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21-22页 |
1.4 菌果聚糖合成酶的研究 | 第22-24页 |
1.4.1 菌果聚糖合成酶简介 | 第22-23页 |
1.4.2 菌果聚糖合成酶的性质 | 第23页 |
1.4.3 菌果聚糖合成酶的条件致死突变研究 | 第23-24页 |
1.4.4 菌果聚糖合成酶的应用 | 第24页 |
1.5 果聚糖水解酶的研究 | 第24-26页 |
1.5.1 果聚糖水解酶的生理作用 | 第24-25页 |
1.5.2 蔗糖对果聚糖水解酶抑制作用研究 | 第25页 |
1.5.3 高等植物中果聚糖水解酶的研究 | 第25-26页 |
1.6 基于ELP的纯化系统 | 第26-28页 |
1.6.1 ELP纯化标签简介 | 第26页 |
1.6.2 ELP的可逆相变机制 | 第26-28页 |
1.7 固定化酶的介绍 | 第28-31页 |
1.7.1 固定化酶定义 | 第28页 |
1.7.2 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的特点 | 第28-29页 |
1.7.3 固定化方法的介绍 | 第29-31页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1-32页 |
1.9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二章 丙酮丁醇梭菌中菌果聚糖合成酶基因CA-SacB的克隆与表达 | 第33-57页 |
2.1 主要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33-34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4-41页 |
2.2.1 丙酮丁醇梭菌中菌果聚糖合成酶基因CA-SacB的克隆 | 第34-36页 |
2.2.2 丙酮丁醇梭菌菌果聚糖合成酶基因CA-SacB的诱导表达 | 第36-37页 |
2.2.3 菌果聚糖合成酶CA-SacB活性测定 | 第37-39页 |
2.2.4 薄层层析 | 第39页 |
2.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第39-40页 |
2.2.6 催化蔗糖反应 | 第40页 |
2.2.7 多糖产物的分离 | 第40页 |
2.2.8 产物成分鉴定 | 第40页 |
2.2.9 高效液相(HPLC)分析产物 | 第40页 |
2.2.10 丙酮丁醇梭菌菌果聚糖合成酶基因CA-SacB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0-41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41-56页 |
2.3.1 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41-44页 |
2.3.2 丙酮丁醇梭菌菌果聚糖合成酶CA-SacB活性测定 | 第44-48页 |
2.3.3 薄层层析 | 第48-49页 |
2.3.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49页 |
2.3.5 催化蔗糖反应 | 第49-50页 |
2.3.6 产物核磁分析 | 第50页 |
2.3.7 丙酮丁醇梭菌菌果聚糖合成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0-56页 |
2.4 讨论 | 第56-57页 |
第三章 土壤宏基因组区段改组及其筛选 | 第57-67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7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57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57-60页 |
3.2.1 土壤DNA的提取 | 第57-58页 |
3.2.2 CODEHOP法设计简并引物 | 第58-59页 |
3.2.3 土壤宏基因组区段改组文库的构建 | 第59页 |
3.2.4 克隆质粒的筛选 | 第59-60页 |
3.2.5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3.3.1 土壤生物多样性测序分析 | 第60-62页 |
3.3.2 土壤总DNA的提取 | 第62-63页 |
3.3.3 CODEHOP设计引物 | 第63页 |
3.3.4 土壤宏基因组区段文库的构建 | 第63-65页 |
3.3.5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65页 |
3.4 讨论 | 第65-67页 |
第四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果聚糖合成酶的改造 | 第67-90页 |
4.1 主要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67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67页 |
4.1.2 试验主要仪器 | 第6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7-69页 |
4.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67-68页 |
4.2.2 重组质粒的转化和提取 | 第68页 |
4.2.3 粗酶液的制备 | 第68页 |
4.2.4 重组酶活性测定 | 第68页 |
4.2.5 蔗糖耐受性和菌落形态观察 | 第68页 |
4.2.6 胞外、胞内和周质空间酶的提取 | 第68-69页 |
4.2.7 催化蔗糖实验和产物分析 | 第69页 |
4.2.8 改造后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果聚糖合成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9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69-88页 |
4.3.1 删除信号肽后菌果聚糖合成酶基因的酶学性质分析 | 第69-74页 |
4.3.2 定点突变对菌果聚糖合成酶酶学性质影响 | 第74-83页 |
4.3.3 序列删除突变对菌果聚糖合成酶酶学性质影响 | 第83-88页 |
4.4 讨论 | 第88-90页 |
第五章 基于ELP沉淀标签的BA-SacB酶的纯化与固定化 | 第90-116页 |
5.1 主要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90-91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90-91页 |
5.1.2 主要仪器 | 第91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91-98页 |
5.2.1 菌果聚糖合成酶的制备 | 第91-92页 |
5.2.2 菌果聚糖合成酶的酶液提取 | 第92-93页 |
5.2.3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 | 第93页 |
5.2.4 纳米氧化锌固定化菌果聚糖合成酶 | 第93页 |
5.2.5 固定化后菌果聚糖合成酶酶学性质研究 | 第93-96页 |
5.2.6 多巴胺细胞载体固定化菌果聚糖合成酶 | 第96-98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98-115页 |
5.3.1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表达 | 第98-101页 |
5.3.2 纳米氧化锌固定化后菌果聚糖合成酶 | 第101-104页 |
5.3.3 纳米氧化锌固定化菌果聚糖合成酶酶学性质研究 | 第104-109页 |
5.3.4 多巴胺功能化细胞膜固定化研究 | 第109-115页 |
5.4 讨论 | 第115-116页 |
第六章 四种菌果聚糖水解酶的基因克隆与异源表达 | 第116-148页 |
6.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116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116页 |
6.1.2 试验仪器 | 第116页 |
6.2 试验方法 | 第116-121页 |
6.2.1 菌果聚糖水解酶基因的克隆 | 第116-119页 |
6.2.2 菌果聚糖水解酶基因的诱导表达 | 第119页 |
6.2.3 菌果聚糖水解酶活性及酶学性质测定 | 第119-121页 |
6.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21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121-147页 |
6.3.1 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121-124页 |
6.3.2 菌果聚糖水解酶活性测定 | 第124-131页 |
6.3.3 薄层层析 | 第131-132页 |
6.3.4 产物高效液相分析 | 第132-133页 |
6.3.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133-134页 |
6.3.6 菌果聚糖水解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34-147页 |
6.4 讨论 | 第147-148页 |
第七章 菌果聚糖水解酶的固定化 | 第148-159页 |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48页 |
7.1.1 试验材料 | 第148页 |
7.1.2 仪器 | 第148页 |
7.2 试验方法 | 第148-150页 |
7.2.1 纳米氧化锌载体制备 | 第148页 |
7.2.2 菌果聚糖水解酶的制备 | 第148页 |
7.2.3 纳米氧化锌固定化菌果聚糖水解酶 | 第148页 |
7.2.4 固定化后菌果聚糖水解酶酶学性质研究 | 第148-150页 |
7.3 结果分析 | 第150-158页 |
7.3.1 纳米氧化锌固定化菌果聚糖水解酶 | 第150-152页 |
7.3.2 纳米氧化锌固定化菌果聚糖水解酶酶学性质研究 | 第152-158页 |
7.4 讨论 | 第158-159页 |
第八章 菌果聚糖合成酶和水解酶双酶偶联催化制果寡糖浆 | 第159-169页 |
8.1 实验材料 | 第159页 |
8.1.1 菌种、酶、药品和试剂 | 第159页 |
8.1.2 实验仪器 | 第159页 |
8.2 实验方法 | 第159-161页 |
8.2.1 酶的诱导表达 | 第159页 |
8.2.2 粗酶液的提取 | 第159页 |
8.2.3 酶的固定化 | 第159页 |
8.2.4 响应面法优化菌果聚糖生产的最佳条件 | 第159-160页 |
8.2.5 响应面法优化低聚果糖生产的最佳条件 | 第160页 |
8.2.6 生成产物的分离纯化 | 第160-161页 |
8.2.7 GPC分子量测定 | 第161页 |
8.3 结果与分析 | 第161-168页 |
8.3.1 响应面法优化菌果聚糖生产的最佳条件 | 第161-164页 |
8.3.2 响应面法优化低聚果糖生产的最佳条件 | 第164-168页 |
8.3.3 产物分子量测定 | 第168页 |
8.4 讨论 | 第168-169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9-171页 |
9.1 结论 | 第169页 |
9.2 创新点 | 第169-170页 |
9.3 展望 | 第170-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文章 | 第181-182页 |
致谢 | 第182-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