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生物标记量子点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多光谱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对象第10-14页
        1.2.1 量子点第10-11页
        1.2.2 蛋白质第11-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第16-17页
        1.4.1 研究目的第16-17页
        1.4.2 研究内容第17页
    1.5 本章小结第17-19页
2 多光谱法基本理论第19-37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荧光光谱法第19-25页
        2.2.1 荧光产生机理第19-21页
        2.2.2 荧光光谱法特点第21-22页
        2.2.3 荧光光谱分析第22-25页
    2.3 紫外吸收光谱第25-28页
        2.3.1 吸收光产生原理第25-26页
        2.3.2 紫外吸收光谱的优点第26-27页
        2.3.3 紫外吸收光谱的分析第27-28页
    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第28-32页
        2.4.1 红外光谱产生原理第28-31页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优点第31-32页
        2.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分析第32页
    2.5 圆二色光谱技术第32-34页
        2.5.1 圆二色光谱产生机理第32-33页
        2.5.2 圆二色光谱技术的特点第33页
        2.5.3 圆二色光谱的分析第33-34页
    2.6 小结第34-37页
3 水溶性AgInZnS-GO量子点的制备第37-47页
    3.1 引言第37-38页
    3.2 实验部分第38-41页
        3.2.1 实验试剂第38页
        3.2.2 实验仪器第38-39页
        3.2.3 性能表征第39-40页
        3.2.4 实验方法第40-4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1-45页
    3.4 总结第45-47页
4 量子点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第47-73页
    4.1 引言第47-48页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48页
        4.2.1 实验试剂第48页
        4.2.2 实验仪器第48页
    4.3 实验步骤第48-50页
        4.3.1 溶液配制第48页
        4.3.2 荧光光谱扫描研究第48-49页
        4.3.3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扫描研究第49页
        4.3.4 圆二色光谱扫描研究第49页
        4.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研究第49-50页
    4.4 量子点与人血清白蛋白作用的实验结果分析第50-59页
        4.4.1 反应时间对结合作用的影响第50页
        4.4.2 量子点与人血清白蛋白淬灭机制的研究第50-54页
        4.4.3 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的研究第54-55页
        4.4.4 作用力类型的判断第55-56页
        4.4.5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第56-57页
        4.4.6 量子点对人血清白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第57-59页
    4.5 量子点与溶菌酶作用的实验结果分析第59-68页
        4.5.1 反应时间对结合作用的影响第59-60页
        4.5.2 量子点与溶菌酶淬灭机制的研究第60-63页
        4.5.3 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的研究第63-64页
        4.5.4 作用力类型的判断第64-65页
        4.5.5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第65-66页
        4.5.6 量子点对人血清白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第66-68页
    4.6 量子点溶液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模型研究第68-70页
        4.6.1 量子点溶液与不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比较研究第68-69页
        4.6.2 量子点与蛋白质结合的模型分析第69-70页
    4.7 小结第70-73页
5 AgInZnS-GO量子点对细胞毒性的研究第73-83页
    5.1 引言第73-74页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74页
        5.2.1 实验试剂第74页
        5.2.2 实验仪器第74页
    5.3 实验步骤第74-76页
        5.3.1 细胞培养第74-75页
        5.3.2 细胞活性检测第75-76页
        5.3.3 细胞形态学观察第76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76-81页
        5.4.1 细胞毒性的研究第76-79页
        5.4.2 细胞形态变化第79-81页
    5.5 小结第81-83页
6 总结与展望第83-85页
    6.1 总结第83-84页
    6.2 展望第84-85页
致谢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5页
附录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3DOM整体式碳烟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超薄二维纳米结构TiO2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