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晋城市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O_3及其前提物VOCs的简述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VOCs的变化特征研究第12-13页
        1.2.2 VOCs的化学反应活性第13-14页
        1.2.3 VOCs排放源特征研究第14-15页
        1.2.4 VOCs的来源解析研究第15-1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6-18页
第2章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第18-26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18-21页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第18-19页
        2.1.2 气候气象第19页
        2.1.3 空气质量现状第19-21页
    2.2 VOCs样品采集第21-23页
        2.2.1 采样点及采样时间第21-22页
        2.2.2 样品采集第22-23页
    2.3 样品分析第23-26页
        2.3.1 VOCs样品分析第23页
        2.3.2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第23-24页
        2.3.3 VOCs样品检测限第24-26页
第3章 VOCs组成特征分析第26-36页
    3.1 引言第26页
    3.2 VOCs组成特征分析第26-29页
        3.2.1 TVOCs浓度分析第26-29页
        3.2.2 VOCs组分特征第29页
    3.3 VOCs日变化特征第29-30页
    3.4 TVOCs、NOx、O_3浓度变化趋势的关系第30-31页
    3.5 NOx、VOCs与O_3、PM_(2.5)线性相关性分析第31-33页
        3.5.1 线性相关性研究方法第31-32页
        3.5.2 NOx、VOCs与O_3、PM_(2.5)线性相关性分析第32-33页
    3.6 观测期间气象条件分析第33-34页
    3.7 小结第34-36页
第4章 VOCs对二次污染物(O_3、SOA)生成的贡献第36-54页
    4.1 引言第36页
    4.2 光化学反应机理第36-37页
    4.3 VOCs的化学反应活性第37-45页
        4.3.1 OH自由基消耗速率第37-41页
        4.3.2 臭氧生成潜势第41-45页
    4.4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估算第45-51页
        4.4.1 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概述第45-46页
        4.4.2 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机理第46-47页
        4.4.3 气溶胶生成系数法第47-48页
        4.4.4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优势物种的筛选第48-51页
        4.4.5 VOCs、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的相关性分析第51页
    4.5 小结第51-54页
第5章 VOCs来源解析研究第54-63页
    5.1 引言第54页
    5.2 比值法第54-56页
        5.2.1 区分本地排放和区域传输第54页
        5.2.2 区分不同来源第54-56页
    5.3 PMF模型简介第56-57页
    5.4 VOCs的来源解析研究第57-61页
        5.4.1 VOCs来源解析的过程第57-59页
        5.4.2 VOCs来源解析结果第59-60页
        5.4.3 不同VOCs排放源对O_3生成的贡献第60-61页
        5.4.4 不同VOCs排放源对SOA生成的贡献第61页
    5.5 小结第61-6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6页
    6.1 结论第63-65页
    6.2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袭警犯罪防控机制的完善
下一篇:贪污罪认定疑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