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武汉高密度城区中小学校园地下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6页
    1.1 选题背景第11-14页
        1.1.1 人地矛盾的显现第11-12页
        1.1.2 学校调研的感触第12-13页
        1.1.3 优秀案例的启发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概念界定第15-19页
        1.3.1 高密度城区第15-16页
        1.3.2 中小学第16-17页
        1.3.3 地下空间第17-19页
        1.3.4 设计策略第19页
    1.4 相关研究综述第19-24页
        1.4.1 高密度城市地下空间研究综述第19-20页
        1.4.2 高密度城区中小学校园地下空间研究综述第20-22页
        1.4.3 综合述评第22-24页
    1.5 研究框架及方法第24-26页
        1.5.1 研究框架第24-25页
        1.5.2 研究方法第25-26页
2 武汉高密度城区中小学地下空间问题调查及分析第26-56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26-29页
        2.1.1 极端气候第26-27页
        2.1.2 地质与水文第27-28页
        2.1.3 中小学概况第28-29页
    2.2 相关法律与规范研究第29-34页
        2.2.1 相关国家建筑法规研究第29-32页
        2.2.2 相关地方性建筑法规研究第32-34页
    2.3 地下空间使用情况调研第34-45页
        2.3.1 调研样本选择第34-36页
        2.3.2 使用情况调研第36-37页
        2.3.3 现状问题调研第37-44页
        2.3.4 使用状况评述第44-45页
    2.4 地下空间的制约性分析第45-55页
        2.4.1 政策与法律法规滞后的制约第45-47页
        2.4.2 学校建设资金有限的制约第47-48页
        2.4.3 城市环境与气候条件的影响第48-51页
        2.4.4 施工工期与施工安全的限制第51-52页
        2.4.5 建筑自身结构与安全的局限第52-53页
        2.4.6 设计对地下空间价值的忽视第53-55页
    2.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3 中小学地下空间设计要素研究第56-69页
    3.1 功能类型第56-58页
        3.1.1 使用者的行为模式第56-57页
        3.1.2 行为模式对应的功能类型第57-58页
    3.2 空间组成第58-61页
        3.2.1 使用者的空间需求第58-60页
        3.2.2 地下空间组成要素第60-61页
    3.3 内外环境第61-65页
        3.3.1 使用者的环境需求第61-63页
        3.3.2 影响内外环境的因素第63-65页
    3.4 使用安全第65-68页
        3.4.1 使用者的安全需求第65页
        3.4.2 影响使用安全的因素第65-68页
    3.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4 基于设计要素的校园地下空间案例分析第69-86页
    4.1 基于功能类型的案例分析第69-77页
        4.1.1 校园辅助用房第69-71页
        4.1.2 体育运动用房第71-72页
        4.1.3 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第72-75页
        4.1.4 生活服务用房第75页
        4.1.5 公共活动用房第75-76页
        4.1.6 交往空间第76-77页
    4.2 基于空间组成的案例分析第77-81页
        4.2.1 入口空间的组织第77-79页
        4.2.2 内部空间的组织第79-81页
    4.3 基于内外环境的案例分析第81-83页
        4.3.1 物理环境第81-82页
        4.3.2 心理环境第82-83页
    4.4 基于使用安全的案例分析第83-84页
        4.4.1 消防疏散第83-84页
        4.4.2 防灾措施第84页
    4.5 本章小结第84-86页
5 武汉高密度城区中小学地下空间设计策略第86-118页
    5.1 功能多样性的拓展第86-93页
        5.1.1 功能在地下空间的适应性判断第86-88页
        5.1.2 依照特征和规律的功能布局第88-90页
        5.1.3 空间需求相近的功能转换第90-93页
    5.2 空间整体性的组织第93-103页
        5.2.1 地下空间的位置选择第93-96页
        5.2.2 入口空间的定位与过渡第96-100页
        5.2.3 地下积极空间的引入第100-103页
    5.3 环境人性化的营造第103-110页
        5.3.1 湿热环境的适应第103页
        5.3.2 通风系统的构建第103-104页
        5.3.3 自然光线的引入第104-108页
        5.3.4 绿化景观的引入第108-110页
    5.4 使用安全性的设计第110-116页
        5.4.1 基于防灾的空间布局第110-111页
        5.4.2 安全疏散与避难设计第111-113页
        5.4.3 防汛与排涝设计第113-115页
        5.4.4 地下犯罪空间的防范第115-116页
    5.5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8-121页
    6.1 研究结论第118-119页
    6.2 研究展望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6页
附录1-校园空间使用基本情况统计第126-129页
附录2-校园地下空间使用情况问卷调查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CA砂浆的粘弹性能研究
下一篇:CRH3型车转向架刚柔耦合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