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孔间成缝机理的计算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2.1 岩石爆破理论发展过程 | 第13-14页 |
1.2.2 双炮孔问题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5-18页 |
1.3.1 本课题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2 岩石爆破及数值模拟理论研究 | 第18-36页 |
2.1 岩石爆破成缝理论 | 第18-19页 |
2.2 岩体内的爆炸应力波 | 第19-23页 |
2.2.1 孔壁初始压力及岩体内应力波 | 第19-21页 |
2.2.2 岩石中应力波作用机制 | 第21-23页 |
2.3 炸药在无限岩石中爆炸破坏区域 | 第23-26页 |
2.4 动力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 | 第26-34页 |
2.4.1 动力有限元控制方程 | 第26-28页 |
2.4.2 空间离散化 | 第28-30页 |
2.4.3 载荷与初始边界条件 | 第30-31页 |
2.4.4 高斯积分与零能模态控制 | 第31-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传统应力波作用机理的计算研究 | 第36-42页 |
3.1 静态角度分析的反悖论证 | 第36-38页 |
3.1.1 静力学理论计算研究 | 第36-37页 |
3.1.2 静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 第37-38页 |
3.2 炮孔间受力动态计算研究 | 第38-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不同岩石本构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42-52页 |
4.1 岩石常用本构模型 | 第42-45页 |
4.1.1 HJC本构模型 | 第42-43页 |
4.1.2 Drucker-Prager本构模型 | 第43-44页 |
4.1.3 RHT本构模型 | 第44-45页 |
4.2 花岗岩的三组本构参数 | 第45-47页 |
4.3 岩石单孔装药爆炸结果对比 | 第47-51页 |
4.3.1 计算模型 | 第47-48页 |
4.3.2 岩石压力分布 | 第48-49页 |
4.3.3 岩石成缝效果对比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双炮孔问题算例与炮孔间应力分布 | 第52-62页 |
5.1 物理模型 | 第52页 |
5.2 算法及材料模型 | 第52-54页 |
5.3 算例结果分析 | 第54-61页 |
5.3.1 炮孔连线上力学参数分析 | 第54-57页 |
5.3.2 炮孔连线中垂线力学参数分析 | 第57-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6 炮孔间裂纹扩展研究 | 第62-74页 |
6.1 ~*MAT_ADD_EROSION简介 | 第62-63页 |
6.2 失效判据的选取 | 第63-65页 |
6.2.1 静水压拉伸失效 | 第63-64页 |
6.2.2 最大压缩失效应变 | 第64-65页 |
6.2.3 最大剪应变失效 | 第65页 |
6.3 双炮孔成缝区域岩石失效形式 | 第65-68页 |
6.4 炮孔间裂缝贯穿机制研究 | 第68-71页 |
6.5 炮孔间成缝机制总结 | 第71-7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7.1 结论 | 第74页 |
7.2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