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协同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以巢湖流域为例
|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3-19页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2 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19-23页 |
| 2.1 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 2.1.1 土地承载力的概念 | 第19页 |
| 2.1.2 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概念 | 第19页 |
| 2.1.3 土地资源稀缺理论 | 第19-20页 |
| 2.1.4 土地可持续理论 | 第20页 |
| 2.1.5 地理信息系统理论 | 第20-21页 |
| 2.2 相关方法 | 第21-23页 |
| 2.2.1 层析分析法 | 第21页 |
| 2.2.2 遥感技术 | 第21页 |
| 2.2.3 熵权法 | 第21-23页 |
|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第23-26页 |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3-25页 |
| 3.1.1 自然条件状况 | 第23-24页 |
| 3.1.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4页 |
| 3.1.3 巢湖流域土地利用现状 | 第24-25页 |
| 3.2 数据来源 | 第25-26页 |
| 4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 | 第26-31页 |
| 4.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26页 |
| 4.2 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 第26-27页 |
|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7-31页 |
| 4.3.1 熵权法 | 第27-28页 |
| 4.3.2 改进层次分析法 | 第28-31页 |
| 5 巢湖流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计算 | 第31-47页 |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31-32页 |
| 5.2 评价指标标准化值 | 第32页 |
| 5.3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32-38页 |
| 5.3.1 改进层次分析法权重的计算 | 第33-36页 |
| 5.3.2 熵权法权重的计算 | 第36-37页 |
| 5.3.3 综合权重 | 第37-38页 |
| 5.4 巢湖流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 | 第38-41页 |
| 5.4.1 土地综合承载指数的确定 | 第38-39页 |
| 5.4.2 对比分析 | 第39-41页 |
| 5.5 巢湖流域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 | 第41-47页 |
| 5.5.1 巢湖流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特征描述 | 第41-42页 |
| 5.5.2 巢湖流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分布状况 | 第42-47页 |
| 6 巢湖流域多重规划叠加的土地利用战略分析系统 | 第47-50页 |
| 6.1 需求概述 | 第47-48页 |
| 6.1.1 用户需求 | 第47页 |
| 6.1.2 地图模块功能需求 | 第47-48页 |
| 6.2 系统设计及实现 | 第48-49页 |
| 6.2.1 系统环境 | 第48页 |
| 6.2.2 系统框架 | 第48-49页 |
| 6.2.3 网站主界面及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界面 | 第49页 |
| 6.3 本章小节 | 第49-50页 |
| 7 总结及展望 | 第50-52页 |
| 7.1 工作总结 | 第50页 |
| 7.2 研究展望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作者简介 | 第57-58页 |
|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及学术成果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