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水貂源铜绿假单胞菌的遗传进化分析与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4-15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27页
    1.1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特性第15-16页
        1.1.1 病原及致病特点第15页
        1.1.2 运动特点第15-16页
    1.2 水貂出血性肺炎流行病学研究第16-17页
        1.2.1 水貂出血性肺炎发病情况第16页
        1.2.2 流行特点第16-17页
    1.3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第17-20页
        1.3.1 动物源 PA 耐药性研究进展第17页
        1.3.2 耐药机制第17-20页
    1.4 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第20-24页
        1.4.1 定植因子第20-21页
        1.4.2 毒素第21-22页
        1.4.3 T6SS分泌系统和生物被膜第22-23页
        1.4.4 PA5155和ygfA基因功能第23-24页
    1.5 铜绿假单胞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第24-26页
        1.5.1 比较基因组学第24-25页
        1.5.2 核心基因组进化第25-26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6-27页
第二章 貂源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分析第27-49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7-31页
        2.1.1 实验动物与菌株第27页
        2.1.2 仪器试剂与测序第27页
        2.1.3 试剂配制第27-28页
        2.1.4 病料采集及细菌分离第28页
        2.1.5 细菌鉴定第28-29页
        2.1.6 血清分型第29-30页
        2.1.7 绿脓菌素生成检测第30页
        2.1.8 细菌运动能力检测第30页
        2.1.9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第30-31页
        2.1.10 水貂感染模型的建立第31页
        2.1.11 LD_(50)测定第31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1-48页
        2.2.1 细菌分离和培养特性第31-34页
        2.2.2 分离菌株鉴定结果第34-36页
        2.2.3 分离菌血清分型结果第36页
        2.2.4 绿脓菌素第36页
        2.2.5 运动能力第36-41页
        2.2.6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第41-42页
        2.2.7 水貂感染模型的建立第42-46页
        2.2.8 LD_(50)测定结果第46-48页
    2.3 讨论第48-49页
第三章 水貂源铜绿假单胞菌的种群结构及遗传进化关系研究第49-63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49-51页
        3.1.1 菌株和试验动物第49页
        3.1.2 试剂和仪器第49-50页
        3.1.3 脉冲场凝胶电泳第50页
        3.1.4 多位点序列分型第50-51页
        3.1.5 菌株全基因组测序第5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1-60页
        3.2.1 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分析第51-53页
        3.2.2 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分析第53-57页
        3.2.3 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第57-60页
    3.3 讨论第60-63页
第四章 水貂源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研究第63-73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63-66页
        4.1.1 菌株第63页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63页
        4.1.3 最小抑菌浓度试验(MIC)第63-64页
        4.1.4 细菌总DNA的提取第64页
        4.1.5 磷霉素fosA3、fosA、fosC2 基因的PCR扩增第64-65页
        4.1.6 磷霉素glpt基因变异分析第65页
        4.1.7 喹诺酮类药物PMQR及 MBL基因的扩增第65页
        4.1.8 喹诺酮类药物QRDR区变异分析第65-66页
        4.1.9 重测序耐药基因检测第6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6-72页
        4.2.1 MIC结果第66-67页
        4.2.2 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fosA3、fosC的扩增第67页
        4.2.3 磷霉素耐药基因glpt基因的序列分析第67-68页
        4.2.4 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第68-71页
        4.2.5 重测序基因检测结果第71-72页
    4.3 讨论第72-73页
第五章 貂源铜绿假单胞菌的全基因组序列注释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第73-112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3-77页
        5.1.1 菌株第73-75页
        5.1.2 菌株全基因组测序第75页
        5.1.3 基因组组分分析第75-76页
        5.1.4 基因功能注释第76-77页
        5.1.5 比较基因组分析第77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7-108页
        5.2.1 基因组基本分析第77-85页
        5.2.2 基因组功能分析第85-92页
        5.2.3 基因组功能注释分析第92-100页
        5.2.4 比较基因组分析第100-108页
    5.3 讨论第108-112页
第六章 铜绿假单胞菌HY-3 PA5155和ygfA基因功能分析第112-129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112-118页
        6.1.1 细胞、菌株和质粒第112页
        6.1.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112页
        6.1.3 引物设计第112-113页
        6.1.4 PA5155 基因和ygf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第113-116页
        6.1.5 PA5155基因和ygfA基因缺失株的互补株构建第116-117页
        6.1.6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117-118页
        6.1.7 小鼠LD50测定第118页
        6.1.8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第118页
        6.1.9 貂肺上皮细胞黏附能力检测第118页
        6.1.10 运动性检测第118页
        6.1.11 耐药性检测第118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118-128页
        6.2.1 PA5155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鉴定第118-121页
        6.2.2 ygfA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鉴定第121-123页
        6.2.3 PA5155和ygfA基因互补株的构建及鉴定第123-125页
        6.2.4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第125页
        6.2.5 小鼠LD50检测结果第125-126页
        6.2.6 生被被膜形成能力第126页
        6.2.7 对貂肺上皮细胞黏附能力第126-127页
        6.2.8 运动性第127-128页
        6.2.9 耐药性第128页
    6.3 讨论第128-129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2页
附录第142-162页
致谢第162-163页
作者简历第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个人信用的民法调整研究
下一篇:混合不确定系统的无偏模型预测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