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效果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1页 |
·矿山环境状况 | 第11-13页 |
·选题依据 | 第13-15页 |
·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恢复生态学发展历史 | 第15-17页 |
·矿区的生态恢复 | 第17-19页 |
·矿区复垦地群落变化特征 | 第19页 |
·生态恢复与土壤环境研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研究区域状况 | 第21-25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21-22页 |
·研究区气候条件 | 第22页 |
·研究区地形 | 第22页 |
·土壤与植被 | 第22-23页 |
·黑岱沟露天矿排土场设置简介 | 第23-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研究区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 第25-26页 |
·研究区生态修复的土壤性质研究 | 第26页 |
·研究区景观恢复效果研究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 第27-47页 |
·研究区样地划分 | 第27-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研究观察的具体项目 | 第29页 |
·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46页 |
·研究区内植物物种的本底调查 | 第30-31页 |
·植被数量的变化 | 第31-34页 |
·野生植物定植规律 | 第34-36页 |
·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 第36-41页 |
·群落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比较 | 第41-44页 |
·植物种类变化趋势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研究区生态修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47-58页 |
·前言 | 第47-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2页 |
·实验地点 | 第48页 |
·实验设计 | 第48-51页 |
·土壤理化指标测定 | 第51页 |
·统计方法 | 第51-52页 |
·结果 | 第52-54页 |
·土壤容重,比重及孔隙度 | 第52页 |
·总氮、总磷、有效氮和有效磷 | 第52-54页 |
·土壤有机质和有机碳 | 第54页 |
·讨论 | 第54-57页 |
·引发因子 | 第54-55页 |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参数分析 | 第55-56页 |
·建植植被对生态恢复的影响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研究区生态修复后的景观效果研究 | 第58-65页 |
·景观效果研究方法 | 第58-61页 |
·调查方面 | 第58-59页 |
·景观格局分析指标 | 第59-6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5-67页 |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