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投债信用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1.3 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2.1 城投债国外研究理论 | 第16-17页 |
2.1.1 信用风险模型方面 | 第16页 |
2.1.2 信用风险因素方面 | 第16-17页 |
2.2 城投债国内研究理论 | 第17-18页 |
2.2.1 信用风险模型方面 | 第17页 |
2.2.2 信用风险因素方面 | 第17-18页 |
2.3 城投债业界研究理论 | 第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3章 城投债的发展和现况 | 第20-26页 |
3.1 城投债的类型 | 第20-22页 |
3.1.1 企公债与中票、短融的区别 | 第20-21页 |
3.1.2 PPN的特征 | 第21-22页 |
3.2 城投债的发展历史 | 第22-23页 |
3.2.1 起步阶段 | 第22页 |
3.2.2 快速发展 | 第22页 |
3.2.3 高速发展 | 第22页 |
3.2.4 爆发式发展 | 第22-23页 |
3.2.5 博弈阶段 | 第23页 |
3.3 城投债的发行现状 | 第23-2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4章 我国城投债信用风险分析 | 第26-41页 |
4.1 城投债信用风险概述 | 第26-28页 |
4.1.1 信用风险选择 | 第26-27页 |
4.1.2 信用利差选择 | 第27-28页 |
4.1.3 样本分类 | 第28页 |
4.1.4 信用利差影响因素分类 | 第28页 |
4.2 模型选择 | 第28-29页 |
4.3 经济特征 | 第29-32页 |
4.3.1 宏观类 | 第30-32页 |
4.3.2 未来类 | 第32页 |
4.4 政治特征 | 第32-37页 |
4.4.1 财政类 | 第33-34页 |
4.4.2 财政比例类 | 第34-35页 |
4.4.3 政府支持类 | 第35-37页 |
4.5 自身特征 | 第37-40页 |
4.5.1 财务类 | 第37-39页 |
4.5.2 条约类 | 第39-4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城投债信用风险的实证研究 | 第41-80页 |
5.1 模型设计 | 第41-43页 |
5.1.1 方法选择 | 第41页 |
5.1.2 数据来源 | 第41-42页 |
5.1.3 解释变量的选取 | 第42-43页 |
5.2 描述性分析 | 第43-48页 |
5.3 四类债券经济特征的实证研究 | 第48-52页 |
5.3.1 相关性分析和异方差检验 | 第48-50页 |
5.3.2 多重共线性检验和稳健标准误回归分析 | 第50-52页 |
5.4 四类债券政治特征的实证研究 | 第52-61页 |
5.4.1 相关性分析和异方差检验 | 第52-58页 |
5.4.2 多重共线性检验和稳健标准误回归分析 | 第58-61页 |
5.5 四类债券自身特征的实证研究 | 第61-65页 |
5.5.1 相关性分析和异方差检验 | 第61-63页 |
5.5.2 多重共线性检验和稳健标准误回归分析 | 第63-65页 |
5.6 四类债券总体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65-72页 |
5.6.1 异方差检验 | 第65-66页 |
5.6.2 多重共线性检验和稳健标准误回归分析 | 第66-69页 |
5.6.3 稳健性检验逐步回归 | 第69-72页 |
5.7 实证结论 | 第72-79页 |
5.7.1 经济特征 | 第73-74页 |
5.7.2 政治特征 | 第74-77页 |
5.7.3 自身特征 | 第77-7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0-81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81-82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