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滑模控制的车削颤振主动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3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8页 |
1.3.1 切削颤振的分类和产生机理 | 第18-19页 |
1.3.2 切削颤振主动控制 | 第19-26页 |
1.3.3 智能材料致动器 | 第26-28页 |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9-33页 |
第二章 压电陶瓷驱动器滑模趋近率控制 | 第33-65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压电陶瓷驱动器数学模型及滑模控制 | 第34-38页 |
2.2.1 压电陶瓷驱动器数学模型 | 第34-36页 |
2.2.2 滑模控制 | 第36-38页 |
2.3 传统滑模趋近率 | 第38-40页 |
2.3.1 指数滑模趋近率 | 第38页 |
2.3.2 基于扰动动态补偿的滑模趋近率 | 第38-39页 |
2.3.3 问题提出 | 第39-40页 |
2.4 改进准滑动模态的滑模趋近率 | 第40-54页 |
2.4.1 改进准滑动模态的滑模趋近率提出 | 第40-41页 |
2.4.2 被控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 第41-48页 |
2.4.3 仿真分析 | 第48-51页 |
2.4.4 实验验证 | 第51-54页 |
2.5 改进指数项的滑模趋近率 | 第54-63页 |
2.5.1 改进指数项的滑模趋近率提出 | 第54-55页 |
2.5.2 系统有界性分析 | 第55-59页 |
2.5.3 仿真实例 | 第59-62页 |
2.5.4 实验研究 | 第62-6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三章 考虑实际限制的外圆车削颤振主动控制 | 第65-88页 |
3.1 引言 | 第65页 |
3.2 问题提出 | 第65-68页 |
3.3 只需位移测量的颤振主动控制算法 | 第68-78页 |
3.3.1 主动控制算法设计 | 第68-69页 |
3.3.2 稳定性分析 | 第69-72页 |
3.3.3 仿真验证 | 第72-74页 |
3.3.4 实验研究 | 第74-78页 |
3.4 考虑输出受限的颤振主动控制算法 | 第78-87页 |
3.4.1 主动控制算法设计 | 第78-82页 |
3.4.2 数值仿真 | 第82-85页 |
3.4.3 实验验证 | 第85-8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四章 薄壁盘车削颤振主动控制 | 第88-105页 |
4.1 引言 | 第88-90页 |
4.2 主动控制方法结构 | 第90-91页 |
4.3 薄壁盘的多模态-分布参数车削颤振模型 | 第91-94页 |
4.4 控制算法比较 | 第94-95页 |
4.4.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 第94-95页 |
4.4.2 与滑模控制比较 | 第95页 |
4.5 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 | 第95-104页 |
4.5.1 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设计 | 第95-97页 |
4.5.2 稳定性分析 | 第97-99页 |
4.5.3 仿真验证 | 第99-10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五章 基于位移场重构的薄壁盘车削颤振主动控制 | 第105-124页 |
5.1 引言 | 第105页 |
5.2 切削加工中振动测量 | 第105-110页 |
5.2.1 刀具振动测量 | 第106-108页 |
5.2.2 工件振动测量 | 第108-109页 |
5.2.3 问题提出 | 第109-110页 |
5.3 位移场重构法 | 第110-112页 |
5.3.1 位移场重构法优点 | 第110-111页 |
5.3.2 位移场重构法 | 第111-112页 |
5.4 实验验证 | 第112-122页 |
5.4.1 实验系统硬件配置 | 第112-115页 |
5.4.2 自适应滤波 | 第115-116页 |
5.4.3 位移场重构实验 | 第116-117页 |
5.4.4 薄壁盘车削颤振主动控制实验 | 第117-12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8页 |
6.1 主要工作总结 | 第124-126页 |
6.2 研究的创新性 | 第126-127页 |
6.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所获奖励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