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5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6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28页 |
2.1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8-23页 |
2.1.1 相关概念 | 第18-21页 |
2.1.2 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8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3 招行上海分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 第28-44页 |
3.1 招行上海分行概况 | 第28-32页 |
3.1.1 上海分行简介 | 第28-29页 |
3.1.2 柜面组织架构 | 第29-31页 |
3.1.3 柜面人力资源概况 | 第31-32页 |
3.2 招行上海分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基本现状 | 第32-34页 |
3.2.1 柜面业务内容及潜在风险 | 第32-33页 |
3.2.2 柜面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 第33-34页 |
3.3 招行上海分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4-39页 |
3.3.1 未形成科学的风险规划 | 第35-36页 |
3.3.2 风险管控手段相对简单 | 第36-37页 |
3.3.3 人力资源缺乏科学配置 | 第37-38页 |
3.3.4 风险管理制度缺乏创新 | 第38-39页 |
3.4 问题成因分析 | 第39-44页 |
3.4.1 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 第39-40页 |
3.4.2 操作风险制度科学性不足 | 第40-41页 |
3.4.3 操作人员缺乏专业化培训 | 第41-42页 |
3.4.4 信息化对操作风险的影响 | 第42-44页 |
4 招行上海分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优化方案 | 第44-62页 |
4.1 健全操作风险组织架构 | 第44-45页 |
4.1.1 成立操作风险管委会 | 第44页 |
4.1.2 明确操作风险管理职责 | 第44-45页 |
4.2 构建完善的操作风险监督机制 | 第45-50页 |
4.2.1 建立柜面操作事中检查系统 | 第46-47页 |
4.2.2 健全柜面操作事前事后监督 | 第47-48页 |
4.2.3 构建实时数据收集分析系统 | 第48页 |
4.2.4 建立柜面业务集中处理机制 | 第48-49页 |
4.2.5 贯彻落实现金凭证查验制度 | 第49-50页 |
4.3 合理应用柜面操作风险管理工具 | 第50-56页 |
4.3.1 构建风险控制自我评估机制 | 第50-52页 |
4.3.2 构建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 | 第52-53页 |
4.3.3 增加操作风险计量方法 | 第53-55页 |
4.3.4 健全操作风险预警机制 | 第55-56页 |
4.4 强化柜面业务内控管理 | 第56-58页 |
4.4.1 持续改进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 第56-57页 |
4.4.2 健全与完善客户信息管理制度 | 第57页 |
4.4.3 以激励来提升内控执行力 | 第57-58页 |
4.4.4 完善柜面操作风险问责制度 | 第58页 |
4.5 强化柜面业务人力资源管理 | 第58-62页 |
4.5.1 重视和引进专业化人才 | 第59页 |
4.5.2 积极创新员工培训方式 | 第59页 |
4.5.3 强化员工岗位管理力度 | 第59-62页 |
5 招行上海分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方案实施保障 | 第62-64页 |
5.1 人本风险理念保障 | 第62页 |
5.2 信息创新技术保障 | 第62-63页 |
5.3 内部信息沟通保障 | 第63页 |
5.4 操作风险文化保障 | 第63-6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4页 |
6.2 不足及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