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程挖掘技术的列车调度区段扰动控制方法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16-42页 |
1.1 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第16-21页 |
1.1.1 依托课题 | 第16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3 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21-38页 |
1.2.1 列车扰动建模预测方法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 第22-27页 |
1.2.2 列车区间扰动建模方法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 第27-29页 |
1.2.3 列车运行调整方法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 第29-38页 |
1.3 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 | 第38-3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38-39页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9页 |
1.4 论文总体技术路线 | 第39-42页 |
2 过程挖掘与扰动控制的方法和基础 | 第42-56页 |
2.1 调度区段扰动控制的方法基础 | 第42-45页 |
2.1.1 调度区段扰动的分类 | 第42-44页 |
2.1.2 调度区段扰动与晚点传播链 | 第44-45页 |
2.2 过程挖掘技术基础 | 第45-48页 |
2.2.1 有向图模型 | 第45-46页 |
2.2.2 区段锁闭时间模型 | 第46-48页 |
2.3 调度区段扰动的预测方法 | 第48-49页 |
2.4 区间列车扰动的概率统计基础 | 第49-53页 |
2.4.1 概率分布拟合的候选模型 | 第49-51页 |
2.4.2 K-Means算法 | 第51-52页 |
2.4.3 分布拟合检验方法 | 第52-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3 调度区段扰动归因分析与晚点预测 | 第56-74页 |
3.1 扰动归因与晚点预测问题的分析 | 第56-58页 |
3.2 列车到达出发记录的过程挖掘算法 | 第58-62页 |
3.3 调度区段扰动的归因分析方法 | 第62-67页 |
3.4 晚点时长的预测模型 | 第67-69页 |
3.5 晚点预测实际案例 | 第69-73页 |
3.5.1 调度区段的扰动归因分析 | 第69-71页 |
3.5.2 晚点时长的预测结果 | 第71-73页 |
3.6 本章总结 | 第73-74页 |
4 列车区间运行建模与扰动判定方法 | 第74-96页 |
4.1 区间列车扰动判定问题的分析 | 第74-78页 |
4.2 逻辑车次日志的过程挖掘算法 | 第78-81页 |
4.3 闭塞分区占用时长的分布拟合 | 第81-88页 |
4.3.1 样本数据的K-Means分组方法 | 第82-83页 |
4.3.2 概率分布拟合的检验方法 | 第83页 |
4.3.3 闭塞分区占用时长分布拟合案例 | 第83-88页 |
4.4 占用方格时长估算与运行线重构 | 第88-91页 |
4.5 区间扰动判定的应用案例 | 第91-95页 |
4.5.1 样本数据的概率拟合结果 | 第92-94页 |
4.5.2 运行线的重构与最小间距时间 | 第94-95页 |
4.6 本章总结 | 第95-96页 |
5 列车运行调整的约束规划算法 | 第96-120页 |
5.1 运行调整算法的比较分析 | 第96-98页 |
5.2 约束规划算法设计 | 第98-106页 |
5.2.1 CSP建模与运行图间隔时间条件 | 第100-102页 |
5.2.2 约束传递方法与间隔条件整合 | 第102-103页 |
5.2.3 试错回退机制与股道冲突建模 | 第103-106页 |
5.3 调度措施设置与总体流程构建 | 第106-111页 |
5.3.1 线路缓冲时间的建模设置 | 第106-107页 |
5.3.2 调整样式与约束条件设置 | 第107-109页 |
5.3.3 计划调整与仿真总体流程 | 第109-111页 |
5.4 等效整数规划模型 | 第111-113页 |
5.5 算法应用案例与分析 | 第113-118页 |
5.6 本章总结 | 第118-12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20-124页 |
6.1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20-121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21页 |
6.3 存在的不足 | 第121-122页 |
6.4 研究展望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2-13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