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世界各国艺术概况论文--中国艺术论文--艺术史、艺术思想史论文

中国古代“艺术列传”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英文摘要第7-9页
绪论第13-35页
    一、选题背景第13-14页
    二、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第14-16页
    三、“艺术列传”相关概念界定第16-21页
    四、研究现状与主要论题第21-33页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33-35页
第一章 中国古代“艺术列传”的内涵特征与流变形态第35-93页
    第一节 古代“艺术列传”的内涵特征第35-56页
        一、《晋书》“艺术列传”中“艺术”的特点第35-38页
        二、《北史》、《周书》与《隋书》之“艺术列传”的艺术内容第38-46页
        三、《魏书》“术艺列传”的艺术内涵及与“艺术列传”的关系第46-48页
        四、《清史稿》“艺术列传”的内涵与价值第48-56页
    第二节 古代“艺术”的概念与范围中的“艺术列传”第56-68页
        一、“艺术列传”与“六艺”的关系第56-58页
        二、“艺术列传”与“五术”的关系第58-60页
        三、古代“艺”与“术”的关系第60-64页
        四、“艺术列传”与道术、玄学的关系第64-68页
    第三节 古代“艺术列传”的源流第68-76页
        一、“艺术列传”的形成渊源与特点第68-73页
        二、“艺术列传”的流变过程与形态第73-76页
    第四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功能和演变第76-93页
        一、中国古代“艺术”的衍化特点第77-80页
        二、“艺术”之鉴与中国古代艺术的功能第80-84页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艺术理论的演变及对后世影响第84-93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列传”与巫术、方术、方技(伎)的关系第93-145页
    第一节 中国古代巫术文化与“艺术列传”的关系第93-102页
        一、古代“艺术列传”中的巫术遗存第94-99页
        二、“艺术列传”与谶纬学的关系第99-102页
    第二节 “艺术列传”与古代方术、方技(伎)的关系第102-109页
        一、古代“艺术列传”中方术、方技(伎)的特点与价值第102-107页
        二、魏晋南北朝艺术史研究与方术、方技(伎)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第107-109页
    第三节 方术、方技(伎)中的古代科技第109-131页
        一、“艺术列传”中古代科技的内容与价值第109-119页
        二、古代“艺术”和科技的结合第119-124页
        三、“艺术列传”与古代医艺关系的特征第124-131页
    第四节 古代书法、绘画、音乐与方术、方技(伎)的中间形态第131-145页
        一、书法艺术与方术、方技(伎)第131-136页
        二、绘画(雕塑)艺术与方术、方技(伎)第136-140页
        三、音乐艺术与方术、方技(伎)第140-145页
第三章 中国古代正史列传中的“艺术列传”第145-201页
    第一节 正史列传与古代“艺术”的关系第145-160页
        一、古代“艺术”与正史之列传类别第145-149页
        二、正史类传与“艺术列传”和方术、方技(伎)列传的演变第149-151页
        三、正史列传的内容变化与古代“艺术”的演变特点第151-155页
        四、“艺术列传”之“消失”原因与古代艺术的“文人化”衍变第155-160页
    第二节 正史列传与古代“术艺之士”的关系第160-173页
        一、古代正史之“术艺之士”的渊源与衍化第160-164页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正史之帝王、皇族中的“术艺之士”第164-166页
        三、“艺术列传”与魏晋南北朝隋唐艺术的创造者第166-170页
        四、正史列传中“术艺之士”的“文人化”与“自娱”特性第170-173页
    第三节 正史列传中的“类传”与“艺术列传”的关系第173-193页
        一、正史类传之佞幸、恩幸、幸臣等列传中“艺术”的特点第174-178页
        二、“艺术列传”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列传”的关系第178-182页
        三、正史类传之儒家、儒林列传中“艺术”的特点第182-185页
        四、正史类传之文艺、文苑、文学列传中“艺术”的特点第185-193页
    第四节 正史之“艺术”与古代著史者的关系第193-201页
        一、正史列传与著史者的艺术观和立传标准的关系第193-197页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正史之“艺术”与著史者的关系第197-201页
第四章 中国古代艺术与“艺术列传”的关系第201-261页
    第一节 “艺术列传”与魏晋南北朝造物艺术的关系第201-216页
        一、“艺术列传”中的“艺术”与古代造物的关系第202-206页
        二、“艺术列传”与《考工记》的中国古代艺术学价值第206-210页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造物艺术思想的特征第210-216页
    第二节 “艺术列传”中北朝书家的史学价值第216-222页
        一、南北书派论与“艺术列传”的关系第217-219页
        二、北朝书家的碑学价值第219-220页
        三、北朝书家与南朝书法的关系第220-222页
    第三节 “艺术列传”与魏晋南北朝音乐艺术的关系第222-235页
        一、“艺术列传”中的古代雅乐、俗乐和佛乐的特点第222-226页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音乐艺术的演变特征第226-230页
        三、中国古代琵琶艺术与古琴艺术的关系第230-235页
    第四节 “艺术列传”与古代宫廷、文人“艺事”的关系第235-247页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艺术机构的变迁第236-240页
        二、魏晋南北朝的围棋发展与“艺术列传”中的棋戏、博戏第240-245页
        三、“艺术列传”与文人“艺事”的关系第245-247页
    第五节 “艺术列传”与北朝佛教艺术的关系第247-261页
        一、“艺术列传”中北朝佛教建筑艺术记载的特点第248-251页
        二、北朝佛教书画艺术与“艺术列传”的关系第251-254页
        三、北朝佛教造像艺术的演变与“艺术列传”的关系第254-261页
第五章 中国古代“艺术列传”的艺术学价值与文化意义第261-283页
    第一节 “艺术列传”在艺术文献学中的地位与价值第262-269页
        一、“艺术”文献的价值第262-264页
        二、“艺术列传”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第264-267页
        三、“艺术列传”在艺术文献学中的地位第267-269页
    第二节 “艺术列传”的中国古代艺术学价值第269-276页
        一、“艺术列传”在古代艺术学研究中的价值第269-271页
        二、古代艺术史学研究的“中国路径”第271-276页
    第三节 中国古代“艺术列传”的文化意义第276-283页
        一、中国古代“艺术”的起源、发轫与演嬗的规律和特点第276-279页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艺术列传”的文化意义第279-283页
结论第283-287页
致谢第287-289页
参考文献第289-301页
附录一第301-304页
附录二第304-30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第305-306页

论文共3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动态资本结构理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研究
下一篇:中国古代艺术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