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6页 | 
| 1.2 太赫兹辐射源的简介 | 第16-19页 | 
| 1.3 太赫兹探测器的简介 | 第19-22页 |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2-24页 | 
| 第2章 太赫兹探测方法与理论基础 | 第24-32页 | 
| 2.1 光子探测 | 第24-26页 | 
| 2.2 热探测 | 第26页 | 
| 2.3 热电子探测 | 第26-29页 | 
| 2.4 超导探测 | 第29-30页 | 
| 2.5 场效应晶体管探测 | 第30-31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太赫兹耦合调控的理论模型与实验方法 | 第32-42页 | 
| 3.1 FDTD算法基本原理 | 第32-34页 | 
| 3.2 对数周期天线仿真结果 | 第34-37页 | 
| 3.3 场效应管的基本电学性能 | 第37-38页 | 
| 3.4 光电探测器的性能指标 | 第38-39页 | 
| 3.5 太赫兹与红外测试系统 | 第39-40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4章 石墨烯材料的太赫兹响应与探测机理研究 | 第42-66页 | 
| 4.1 石墨烯光电探测器研究背景 | 第42-46页 | 
| 4.2 石墨烯转移与器件制备 | 第46-48页 | 
| 4.3 集成对数周期天线的石墨烯太赫兹探测器 | 第48-54页 | 
| 4.3.1 石墨烯器件设计与表征 | 第49-51页 | 
| 4.3.2 石墨烯器件探测机理 | 第51-54页 | 
| 4.4 劈裂栅极调控石墨烯太赫兹探测器 | 第54-59页 | 
| 4.4.1 调控石墨烯器件表征与讨论 | 第56-58页 | 
| 4.4.2 调控石墨烯探测器件的性能 | 第58-59页 | 
| 4.5 金属修饰石墨烯太赫兹探测器 | 第59-65页 | 
| 4.5.1 偏置电压U_(AD)调控太赫兹响应与讨论 | 第61-63页 | 
| 4.5.2 偏置电压U_(AB)调控太赫兹响应与讨论 | 第63-65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5章 高偏振的石墨烯红外光伏型探测器件研究 | 第66-74页 | 
| 5.1 偏振探测研究背景 | 第66-69页 | 
| 5.2 红外偏振探测器件设计 | 第69-70页 | 
| 5.3 红外偏振探测器件表征 | 第70-71页 | 
| 5.4 红外偏振探测器件的机理分析 | 第71-72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第6章 黑磷材料宽波段响应的探测器件研究 | 第74-84页 | 
| 6.1 黑磷材料研究背景 | 第74-76页 | 
| 6.2 器件结构与初步表征 | 第76-77页 | 
| 6.3 太赫兹与红外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77-80页 | 
| 6.4 黑磷长波探测机制与可视化 | 第80-83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7章 Mg掺杂ZnO薄膜的光催化与浸润性研究 | 第84-92页 | 
| 7.1 研究背景概述 | 第84-85页 | 
| 7.2 XRD图谱的分析 | 第85-87页 | 
| 7.3 PL光谱的分析 | 第87-88页 | 
| 7.4 薄膜光催化性能 | 第88-90页 | 
| 7.5 薄膜浸润性研究 | 第90-91页 | 
| 7.6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92-94页 | 
| 总结 | 第92页 | 
| 展望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6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6-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