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景园色彩构成量化研究--以南京地区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4页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第13-20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6页
        1.1.2 研究缘起第16-20页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第20-23页
        1.2.1 研究对象第20-21页
        1.2.2 研究内容第21-23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3-26页
        1.3.1 研究目的第23-25页
        1.3.2 研究意义第25-26页
    1.4 研究视角与方法第26-28页
        1.4.1 研究视角第26-27页
        1.4.2 研究方法第27-28页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第28-34页
        1.5.1 技术路线第28-31页
        1.5.2 研究框架第31-34页
第二章 色彩理论与实践应用第34-57页
    2.1 色彩基础理论研究第34-41页
        2.1.1 色彩学理论第34-38页
        2.1.2 色度学理论第38-40页
        2.1.3 视知觉理论第40-41页
    2.2 色彩实践应用研究第41-44页
        2.2.1 工业产品领域色彩研究第41-42页
        2.2.2 生理、心里学色彩研究第42-43页
        2.2.3 数字图像设计色彩研究第43-44页
    2.3 景观相关学科色彩研究综述第44-52页
        2.3.1 景观地理学色彩研究第44-46页
        2.3.2 建筑学、城市规划学色彩研究第46-51页
        2.3.3 农、林、园艺学色彩研究第51-52页
    2.4 景观学科色彩研究发展第52-56页
        2.4.1 景观色彩与社会研究第52-53页
        2.4.2 景观色彩与规划设计第53-54页
        2.4.3 景观色彩与行业应用第54-56页
    2.5 小结第56-57页
第三章 景园色彩的量化方法第57-107页
    3.1 景园环境色彩特性第57-64页
        3.1.1 变化规律性第57-61页
        3.1.2 相对稳定性第61-62页
        3.1.3 文化观赏性第62-64页
    3.2 景园色彩量化方法第64-76页
        3.2.1 色彩计量模型第64-70页
        3.2.2 色彩物理量化第70-72页
        3.2.3 色彩视觉量化第72-76页
    3.3 静态观赏量化分析第76-84页
        3.3.1 色彩静态观赏特征第76-77页
        3.3.2 色彩数据检测提取第77-81页
        3.3.3 色彩属性统计分析第81-84页
    3.4 动态观赏量化分析第84-93页
        3.4.1 色彩动态观赏特征第84-87页
        3.4.2 色彩数据分段量化第87-88页
        3.4.3 色彩问题量化研究第88-93页
    3.5 景园色彩人文属性第93-106页
        3.5.1 色彩人文属性调研第93-97页
        3.5.2 色彩情绪效价分析第97-101页
        3.5.3 生理数据辅助研究第101-106页
    3.6 小结第106-107页
第四章 景园空间的色彩构成第107-158页
    4.1 景园空间色彩建构第107-127页
        4.1.1 景园空间色彩第107-117页
        4.1.2 景园色彩环境第117-120页
        4.1.3 景园色彩量化第120-127页
    4.2 空间色彩单元规划第127-134页
        4.2.1 色彩主题规划:表达与传递第127-128页
        4.2.2 色彩要素布置:方位与图底第128-132页
        4.2.3 色彩单元形态:线性与围合第132-134页
    4.3 空间色彩界面设计第134-150页
        4.3.1 色彩界面搭配:数量与块面第134-138页
        4.3.2 色彩观赏层次:视距与尺度第138-143页
        4.3.3 色彩构成比例:调和与比选第143-150页
    4.4 空间色彩序列组织第150-157页
        4.4.1 色彩秩序构成:路径与视点第150-153页
        4.4.2 色彩序列变化:速度与频率第153-155页
        4.4.3 色彩连续规律:节奏与韵律第155-157页
    4.5 小结第157-158页
第五章 景园配色的共性规律第158-238页
    5.1 景园配色设计规律第158-176页
        5.1.1 景园空间的配色第160-169页
        5.1.2 景园画面的配色第169-173页
        5.1.3 景园秩序的配色第173-176页
    5.2 景园配色目标需求第176-184页
        5.2.1 人文精神表达第177-181页
        5.2.2 情感引导功能第181-183页
        5.2.3 艺术审美认同第183-184页
    5.3 景园配色量化评价第184-211页
        5.3.1 评价体系设计第186-188页
        5.3.2 评价模型建构第188-203页
        5.3.3 评价分值计算第203-211页
    5.4 量化配色实践应用第211-237页
        5.4.1 配色效果量化评价第211-224页
        5.4.2 配色评价反馈设计第224-234页
        5.4.3 量化色谱实践操作第234-237页
    5.5 小结第237-23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238-249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238-242页
    6.2 关于色彩量化研究的创新点第242-245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245-249页
参考文献第249-254页
图表索引说明第254-255页
附录第255-285页
    附录一:南京地区景园要素色彩数据库第255-272页
    附录二:白马公园配色评价设计问卷第272-280页
    附录三:南京中山陵园中轴线色彩量化数据第280-285页
作者简介第285-288页
致谢第288页

论文共2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离子二次电池磷酸盐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
下一篇:面向复杂不确定性的电力系统运行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