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常温高效催化氧化CVOCs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1页
    1.1 VOCs简介第9-10页
    1.2 VOCs的处理方法第10-17页
        1.2.1 回收技术第11-13页
        1.2.2 消除技术第13-17页
    1.3 催化臭氧氧化VOCs研究进展第17-18页
        1.3.1 催化臭氧降解环己烷研究第17页
        1.3.2 催化臭氧降解甲醛研究第17页
        1.3.3 催化臭氧降解苯系物研究第17-18页
    1.4 催化臭氧氧化机理第18-19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第19-21页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第19-20页
        1.5.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2章 实验试剂与表征方法第21-31页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1-22页
        2.1.1 实验试剂第21-22页
        2.1.2 实验仪器第22页
    2.2 催化剂的制备第22-23页
    2.3 催化剂评价装置第23-24页
    2.4 二氯甲烷标准曲线的测定第24-25页
    2.5 预备实验第25-28页
        2.5.1 二氯甲烷初始浓度稳定性实验第25-26页
        2.5.2 臭氧稳定性实验第26页
        2.5.3 臭氧与二氯甲烷均相反应第26-27页
        2.5.4 不同载体的影响第27-28页
    2.6 催化剂表征第28-31页
        2.6.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第28页
        2.6.2 比表面积测试(BET)第28页
        2.6.3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28-29页
        2.6.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29页
        2.6.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第29-31页
第3章 催化剂制备与表征第31-49页
    3.1 ACF吸附性能考察第31-32页
        3.1.1 ACF对二氯甲烷的吸附第31-32页
        3.1.2 ACF对臭氧的吸附第32页
    3.2 ACF负载不同活性成分的影响第32-35页
        3.2.1 不同活性成分催化性能评价第32-33页
        3.2.2 不同活性成分的SEM表征第33-35页
    3.3 不同Mn负载量的影响第35-37页
        3.3.1 不同Mn含量催化性能评价第35-36页
        3.3.2 不同Mn含量的SEM表征第36-37页
    3.4 煅烧温度的影响第37-38页
    3.5 MnO_x/ACF催化剂表征第38-48页
        3.5.1 不同含量MnO_x/ACF催化剂的BET表征第38-40页
        3.5.2 EDS表征第40-43页
        3.5.3 9wt%MnO_x/ACF的XPS分析第43-45页
        3.5.4 不同负载量的MnO_x/ACF催化剂XRD表征第45-46页
        3.5.5 9wt%MnO_x/ACF催化剂FTIR表征第46-48页
    3.6 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常温催化氧化二氯甲烷工艺参数优化第49-59页
    4.1 空速的影响第49-50页
    4.2 臭氧初始浓度的影响第50-51页
    4.3 二氯甲烷初始浓度的影响第51-52页
    4.4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52-54页
    4.5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第54页
    4.6 催化剂的稳定性第54-55页
    4.7 尾气中残余臭氧净化处理第55-57页
        4.7.1 空速的影响第55-56页
        4.7.2 尾气处理催化剂的稳定性第56-57页
    4.8 小结第57-59页
第5章 表观动力学及羟基自由基测定第59-69页
    5.1 表观动力学第59-63页
        5.1.1 理论部分第59-60页
        5.1.2 实验部分第60-61页
        5.1.3 动力学拟合第61-63页
    5.2 气态羟基自由基测定第63-67页
        5.2.1 实验步骤第63-64页
        5.2.2 样品分析及·OH浓度计算第64页
        5.2.3 标准曲线的测定第64-66页
        5.2.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6-67页
    5.3 小结第67-69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6.1 研究结论第69-70页
    6.2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9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9-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氢化Pt/TiO2纳米带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性能
下一篇:共培养Pycnoporus sanguineus-Phaneroc haete chrysosporium生物移除氟喹诺酮和磺胺甲恶唑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