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3页 |
1.1 氨基酸手性及对多肽自组装的影响 | 第14-26页 |
1.1.1 手性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 第14-15页 |
1.1.2 氨基酸的手性对多肽自组装的影响 | 第15-26页 |
1.2 氨基酸性质、数目及排列对多肽自组装的影响 | 第26-34页 |
1.2.1 氨基酸侧链对多肽自组装的影响 | 第26-30页 |
1.2.2 氨基酸数目及排列顺序对多肽自组装的影响 | 第30-34页 |
1.3 影响多肽自组装的外在因素 | 第34-40页 |
1.3.1 溶剂 | 第34-36页 |
1.3.2 pH | 第36-38页 |
1.3.3 温度、超声、金属离子等因素 | 第38-40页 |
1.4 多肽自组装的应用 | 第40-41页 |
1.5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3-53页 |
2.1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2.2 实验试剂耗材 | 第44页 |
2.3 多肽分子的合成 | 第44-45页 |
2.4 多肽分子的纯度分析 | 第45-47页 |
2.4.1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45-46页 |
2.4.2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 第46-47页 |
2.5 多肽溶液性质的表征 | 第47-49页 |
2.5.1 圆二色光谱表征(CD) | 第47-48页 |
2.5.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48-49页 |
2.5.3 硫磺素T实验(ThT) | 第49页 |
2.6 多肽分子自组装形貌的表征 | 第49-51页 |
2.6.1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49-50页 |
2.6.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50页 |
2.6.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50-51页 |
2.6.4 小角中子散射(SANS) | 第51页 |
2.7 透析(Dialysis) | 第51-52页 |
2.8 分子动力学模拟(MS) | 第52-53页 |
第三章 氨基酸手性对多肽组装行为的影响 | 第53-81页 |
3.1 引言 | 第53-54页 |
3.2 多肽的分子设计合成及纯度分析 | 第54-58页 |
3.2.1 多肽的分子设计 | 第54-55页 |
3.2.2 多肽的纯度分析 | 第55-58页 |
3.2.3 多肽溶液的配制 | 第58页 |
3.3 氨基酸的手性对短肽组装形貌的影响 | 第58-77页 |
3.3.1 氨基酸手性的改变对多肽组装形貌的影响 | 第58-73页 |
3.3.2 氨基酸手性对多肽二级结构的影响 | 第73-77页 |
3.4 端基性质对多肽自组装的影响 | 第77-78页 |
3.5 多肽混合后的自组装行为 | 第78-8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四章 非手性氨基酸Gly对多肽自组装的影响 | 第81-97页 |
4.1 引言 | 第81页 |
4.2 多肽分子的设计合成及纯度分析 | 第81-85页 |
4.2.1 多肽分子的设计合成及纯度分析 | 第81-85页 |
4.2.2 多肽溶液的配制 | 第85页 |
4.3 非手性氨基酸对自组装的影响 | 第85-94页 |
4.4 二级结构 | 第94-96页 |
4.5 小结 | 第96-97页 |
第五章 氨基酸侧链性质对多肽自组装的影响 | 第97-123页 |
5.1 引言 | 第97页 |
5.2 多肽分子设计合成及纯度分析 | 第97-101页 |
5.2.1 分子的设计合成及纯度分析 | 第97-101页 |
5.2.2 多肽溶液的配制 | 第101页 |
5.3 氨基酸侧链性质对自组装的影响 | 第101-118页 |
5.4 二级结构 | 第118-12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结论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9页 |
附录 | 第139-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作者简介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