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3页 |
1.1 引言 | 第18页 |
1.2 氢能源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 第18-19页 |
1.3 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1 传统储氢 | 第19页 |
1.3.2 物理吸附储氢 | 第19-20页 |
1.3.3 合金储氢材料 | 第20页 |
1.3.4 化学储氢材料 | 第20-22页 |
1.4 甲酸制氢催化剂 | 第22-24页 |
1.4.1 均相催化剂 | 第22-23页 |
1.4.2 多相催化剂 | 第23-24页 |
1.5 催化剂载体 | 第24-31页 |
1.5.1 炭黑 | 第25页 |
1.5.2 钙钛矿型化合物 | 第25-27页 |
1.5.3 石墨烯 | 第27-29页 |
1.5.4 纳米复合材料 | 第29-31页 |
1.6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31-33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3-43页 |
2.1 所用试剂和仪器 | 第33-34页 |
2.1.1 所用试剂 | 第33-34页 |
2.1.2 所用仪器 | 第34页 |
2.2 催化剂表征 | 第34-36页 |
2.2.1 X射线衍射(XRD) | 第34页 |
2.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4-35页 |
2.2.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35页 |
2.2.4 透射电镜(TEM) | 第35页 |
2.2.5 扫描电镜(SEM) | 第35页 |
2.2.6 拉曼光谱(Raman) | 第35页 |
2.2.7 比表面测试(BET) | 第35页 |
2.2.8 电化学阻抗谱(EIS) | 第35-36页 |
2.2.9 元素分析仪(EA) | 第36页 |
2.2.10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DRS) | 第36页 |
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6-40页 |
2.3.1 PdCu/N-CB催化剂制备 | 第36-37页 |
2.3.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37-38页 |
2.3.3 SrTiO_3催化剂的制备 | 第38页 |
2.3.4 Pd负载RGO-SrTiO_3催化剂的制备 | 第38-40页 |
2.3.5 RGO/SrTiO_3催化剂的制备 | 第40页 |
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40-43页 |
2.4.1 催化活性评价装置 | 第40-41页 |
2.4.2 催化反应 | 第41页 |
2.4.3 氢气的气相色谱定量分析 | 第41-43页 |
第三章 PdCu/N-CB催化甲酸制氢 | 第43-55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4页 |
3.2.1 催化剂性能 | 第43-45页 |
3.2.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3 反应液的影响 | 第46页 |
3.2.4 催化剂稳定性 | 第46-47页 |
3.2.5 UV-vis谱图分析 | 第47-48页 |
3.2.6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8页 |
3.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48-50页 |
3.2.8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0-51页 |
3.2.9 透射电镜分析 | 第51-53页 |
3.2.10 EIS分析 | 第53-5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生物质辅助合成Pd/RGO-SrTiO_3催化甲酸制氢的研究 | 第55-71页 |
4.1 引言 | 第55-56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6-69页 |
4.2.1 Pd/RGO-SrTiO_3的催化性能 | 第56-57页 |
4.2.2 反应液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8页 |
4.2.4 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58-59页 |
4.2.5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9-60页 |
4.2.6 扫描电镜 | 第60-61页 |
4.2.7 透射电镜 | 第61-62页 |
4.2.8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2-65页 |
4.2.9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65-67页 |
4.2.10 BET分析 | 第67-69页 |
4.2.11 EIS分析 | 第69页 |
4.3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无贵金属的RGO/SrTiO_3复合材料催化甲酸制氢的研究 | 第71-87页 |
5.1 引言 | 第71-72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72-86页 |
5.2.1 催化剂性能 | 第72页 |
5.2.2 反应液比例对产氢性能的影响 | 第72-73页 |
5.2.3 反应温度对产氢性能的影响 | 第73-74页 |
5.2.4 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74-75页 |
5.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75-76页 |
5.2.6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76-77页 |
5.2.7 傅里叶红外分析 | 第77-78页 |
5.2.8 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分析 | 第78-81页 |
5.2.9 BET分析 | 第81-83页 |
5.2.10 拉曼光谱分析 | 第83-84页 |
5.2.11 EIS分析 | 第84-85页 |
5.2.12 产氢机理分析 | 第85-8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7-89页 |
6.1 结论 | 第87-88页 |
6.2 建议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4页 |
硕士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