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虫害论文

灰飞虱和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及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生化机制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7页
    1 三种稻飞虱的分布特点与危害概况第11-14页
        1.1 灰飞虱的分布特点与危害概况第11-13页
        1.2 白背飞虱的分布特点与危害概况第13页
        1.3 褐飞虱的分布特点与危害概况第13-14页
    2 三种稻飞虱的抗药性研究现状第14-20页
        2.1 灰飞虱的抗药性研究现状第14-15页
        2.2 白背飞虱的抗药性研究现状第15-16页
        2.3 褐飞虱的抗药性研究现状第16-20页
    3 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抗药性机制第20-21页
        3.1 穿透速率下降第20页
        3.2 解毒代谢作用的增强第20-21页
        3.3 靶标部位对杀虫剂敏感性降低第21页
    4 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昆虫抗药性研究概况第21-25页
    5 本文的立题依据与目的意义第25-27页
第二章 灰飞虱的抗药性监测第27-3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7-30页
        1.1 供试昆虫第27-28页
        1.2 供试药剂第28页
        1.3 试验方法第28-29页
        1.4 数据处理第29页
        1.5 敏感基线第29-3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0-34页
        2.1 灰飞虱田间种群对毒死蜱的抗药性第30页
        2.2 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噻虫嗪的抗药性第30-31页
        2.3 灰飞虱田间种群对烯啶虫胺的抗药性第31-32页
        2.4 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蚜酮的抗药性第32-33页
        2.5 灰飞虱田间种群对呋虫胺的敏感性第33页
        2.6 灰飞虱田间种群对氟啶虫胺腈的敏感性第33-34页
    3 讨论第34-37页
第三章 白背飞虱的抗药性监测第37-4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7-40页
        1.1 供试昆虫第37-38页
        1.2 供试药剂第38页
        1.3 试验方法第38-39页
        1.4 数据处理第39页
        1.5 敏感基线第39-4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0-45页
        2.1 白背飞虱对毒死蜱的抗药性第40-41页
        2.2 白背飞虱对噻嗪酮的抗药性第41页
        2.3 白背飞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第41-42页
        2.4 白背飞虱对噻虫嗪的抗药性第42-43页
        2.5 白背飞虱对吡蚜酮的抗药性第43-44页
        2.6 白背飞虱对呋虫胺的敏感性第44页
        2.7 白背飞虱对氟啶虫胺腈的敏感性第44-45页
    3 讨论第45-49页
第四章 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的生化机制第49-7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9-64页
        1.1 供试昆虫第49页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49-51页
        1.3 生物测定和增效剂效果分析第51页
        1.4 褐飞虱P450s家族基因克隆及分类第51-56页
        1.5 通过qRT-PCR检测mRNA水平第56-61页
        1.6 RNA干扰第61-63页
        1.7 转褐飞虱P450基因果蝇的敏感性测定第63-6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4-70页
        2.1 解毒酶在褐飞虱对噻嗪酮抗药性中的作用第64-65页
        2.2 褐飞虱P450s家族基因克隆及分类第65-68页
        2.3 褐飞虱P450s家族基因mRNA水平的检测第68页
        2.4 CYP6ER1基因在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中的作用第68-69页
        2.5 转褐飞虱P450基因果蝇的敏感性测定第69-70页
    3. 讨论第70-73页
全文总结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附录第81-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褐飞虱和小菜蛾的长链非编码RNA预测及特征分析
下一篇:近零磁场对两种稻飞虱生长发育、趋光与飞行行为的影响研究